我们每天都在用的筷子,你可知道它里面都蕴

在年的时候,上海市准备把筷箸文化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什么是筷箸呢?其实就是筷子。箸是筷子的文言说法,是我们中国人天天都在用的东西,又不是快灭绝了,那为什么要给筷子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呢?

其实上海的这种做法,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领略到中华文明里筷子文化的独特魅力。那筷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为什么由上海首先提出申遗呢?原来上海是新中国第一条筷子生产流水线的诞生地。而且在上海的城隍庙附近的豫园一带,有专门的一家筷子店,这家筷子店是中国唯一的一家其它商品都不卖,只经营筷子的店铺。

而中国的国宴、中南海、钓鱼台,甚至赠送给外国友人的都使用的是上海这条流水线生产的。而且在上海民间习俗里,筷子的寓意也很特殊。我们都知道在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糖瓜祭灶,在上海她们还会摆上碗筷,这碗筷就和灶王爷一样,代表着家里的地位,所以上海对筷子文化的重视,要高于其它地方。

另外一个,上海之所以要下大力气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因为一种紧迫感。因为在筷子这件事上,它不是只有我们中国才使用,整个东南亚地区,包括越南的很多地方,也都在使用筷子。有人甚至把东亚文化圈叫筷子文化圈,像日本、韩国同样非常重视筷子。比如日本把每年的八月四号称为筷子节,韩国小学生有一个关于如何使用筷子的必修课。因此这对于我们有一种紧迫感,希望能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留。虽然中、日、韩都爱使用筷子,但却有些不一样。

韩国由于经常烧烤,所以金属筷子偏多,竹筷子和木筷子偏少,就是为了烧烤的时候,金属筷子不会着火,但金属筷子沉,因此这些年韩国的金属筷子中间是空的;而日本的筷子头是尖的,是因为他们经常吃一些生鱼片之类的,比较滑,不易夹起,而且是分餐制,所以就可以用筷子扎起来吃;而我们中国的筷子是平头的,是因为在中国用筷子扎东西吃,是一种忌讳。那为什么筷子原来叫箸,现在叫筷呢?

原来古时候统一叫箸,后来传到南方,有江有河靠海的地方,因为箸的谐音是住,是停住的意思,他们觉得不吉利,因此取反义快字,意思是快开,快走的意思,讨个口彩。而后来筷子多用竹子制成,就加了个竹字头,形成了现在的筷子,也就是在南宋以后,才有了筷子的说法。

而现在筷子不光国人使,很多外国友人也用。甚至外国元首和中国交往的时候,把筷子当作门槛,在年的2月21号,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当时国宴招待他的时候,周恩来总理要教尼克松怎么使用筷子,没想到尼克松拿起筷子就用,很熟练。当时周总理都很吃惊,问他筷子怎么用那么好?原来他在要访问中国前,知道我们中国人都是使用筷子,总不能吃饭的时候要求换刀叉吧,这样是不尊重我国的礼仪,于是苦练筷子功。也因此尼克松获得了一致好评,而这双筷子还有很强烈的寓意,代表着中美关系的解冻。

当时还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记者叫伯恩斯,在尼克松用完餐擦嘴的时候,大步走过去拿起他使用过的筷子,用纸巾擦干净,用手绢包好放进自己的口袋,就拿走了。因为这已经不仅是一双筷子那么简单了,它象征着中美建交的桥梁,象征着中美关系解冻,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34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