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状元的后裔独居深山状元府,坚守着祖宅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m.39.net/pf/a_5971033.html

河南巩义市河洛镇官殿村东南方向,有一座牛状元府。曾经辉煌的状元府如今已风光不再。葳蕤杂草,似要淹没了这些断壁残垣。

原本皆是两层高的厢房,由于常年遭受风雨侵蚀,缺乏修缮,房顶早已坍塌。木房梁与木制楼梯,早已被岁月侵蚀得一点不剩。

四处都是塌落的墙壁,碎石遍地。但从门楣上精美雕刻的花纹,从残留的石碑和房屋原本大气轮廓之中,我们依然可以想见到当年这座状元府的盛景。

据牛氏祠堂现存的光绪三年竖的《创造祖德堂小宗祠祀碑》所载:“该庄园创建于嘉庆年间,牛凤山中状元后,又大肆修建,前后历时四十六年,才具有如此规模。”

鼎盛时期的状元府非常气派,状元府依山而建,所有院落均坐北朝南,背靠明月坡,正对二龙山,整座住宅群的形态也十分讲究,当年应是请过风水先生仔细指点过的。

所有院落错落有致,红石青瓦,古朴大气。所有院落的厢房均是二层,均饰以精雕木窗,十分气派。整座宅邸可谓灵气汇聚,风水极佳。

中心院落是主要的住所,其余的院落向两边排开,据说灵感源于武术中“大鹏展翅”的形象。整个院落有30余间房屋、41孔窑洞。其中最能凸显状元身份的,是状元府的大门。

所谓“高门大户”,指的便是整座宅邸大门的气派程度,是否足以彰显这家主人财力及势力。牛状元府大门高达4米,宽亦是4米,而深则有4.5米,格局方正,从外往里望,状元府邸的气度油然而生。

不仅如此,大门的装饰也是别出心裁。屋脊上雕刻着神兽,门上还刻着“圣旨”二字,宣告牛凤山是皇上钦点的武状元,下面分别悬挂三幅匾额,各自题着“将军第”、“状元府”、“太史第”,再往下就表明了状元府的主人身份:“清同治十二春五世将军,癸巳状元牛凤山。”

子承父绩,家族振兴

牛家辉煌的命运始自牛凤山。牛凤山的祖辈父辈以种地为生,均十分贫困,牛凤山小时候亦是家境贫寒,但他在练武上却有着非常高的天赋。寻常小孩儿时玩耍的弹弓,让他玩出了花,甚至连百步穿杨都不在话下。

在牛凤山二十几岁的时候,他获得了上京赶考的资格。道光十三年(),牛凤山参加了殿试,被道光皇帝钦点成为当年的武科状元,武艺冠绝天下。

道光皇帝

这下,连牛凤山本人也出乎意料。但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便是如此,一人得道,则从此光耀门楣。在牛凤山发迹之后,其子牛瑄亦于同治四年()考中文科进士,殿试上位列二甲第一。自此牛氏家族一门文武双全,辉煌一时。

于是当地曾经流传这样一首诗,借以描绘当时牛家的盛况:“明月映成皋,武状元及第;二龙戏龟坳,文进士传胪。汜水陈滩涝,虎牢拒捻鏖。康家书留余,牛家青史照”。

牛瑄考中进士之后,不久后便成了清代巨贾康百万家族门婿。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康百万家族后因受到慈禧太后册封而名扬天下。

至今在康百万庄园之中,至今留存着一副被誉为中华四大名匾的“留余”牌匾,便是牛瑄手书。

史书记载,牛瑄善文辞,工笔画,虽非状元,却因善书画而受到同治皇帝的赏识,后官至翰林院编修。

慈禧太后

光绪三年(公元年),巩县闹了大饥荒,牛瑄为救济家乡百姓,专程动身前往好友江苏巡抚吴元炳处筹借粮食,不料事情未成身先故。多日的奔忙与忧心,令牛瑄病重不愈,最终于上海病逝。

牛瑄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牛春龄有文才,亦被选中为清朝拔贡生,作为朝官的预备役贡入京师。牛氏家族之中,另有其他六人为官。

盛极一时,家族没落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牛家所在的巩义县乡亲们,便亲眼见证了这个文武双全的高才之族的没落。可惜时事移易,时也命也。若是清王朝没有衰落,战争没有爆发,这个家族仍能再延续百年,繁荣百年。可惜国家大运面前,个人的命运皆如蝼蚁。

年“新政”实施,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遭到废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状况被彻底改变,平民上升的唯一通道被堵死,读书人从此不再享有任何特权,秀才、举人、进士,统统都与普通劳苦大众一般无二。

牛家只能重新回到依靠劳动自食其力的日子。然而,已经习惯依靠读书改变命运的牛家人,此时开始有些难以负担沉重的农活。祖上虽留下些田产,久未耕作,也早已荒废了技艺。更别提有些已养成纨绔,只会终日游手好闲的子弟。

随着战争爆发,中原河洛之地,兵家必争。战火反复燃起,牛家亦开始走向没落。家财很快散尽,曾经恢弘气派的状元府也随着府宅主人命运的跌宕而开始破败。偌大个家族,走的走,散的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留在状元府老家的后人早已寥寥无几。

分了土地之后,牛家人四散而居。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城市之中机会渐多,许多牛家人也纷纷出走到大城市寻求机会。此后的牛家,再没有出过如牛凤山父子般文武两登科的风云人物。牛家也就再也难现最初的辉煌。

昔日的牛状元的故事,如今只活跃在乡亲茶余饭后的闲谈之中。但对于牛状元府最后的守护人牛师静来说,祖辈的事迹仍然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落寞状元府,孤独守护人

年年初,有网友到牛状元府游览,也顺道去看望了牛师静。

网友给牛师静递了烟,他接过后,吞云吐雾之间就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自己就在这屋里面住,白天背着行囊出去行走,以要饭为生。说是要饭,其实牛师静并没有要乡亲们接济他的金钱,也拒绝了政府的资助。

牛师静说,自己无论走到哪,只要有一口馍吃就满足了。

老人身上很干净,穿着自己缝制的带兜帽的宝蓝棉布无袖衫,针脚绵密,款式意外地与时俱进。他身上有着迥异普通人的气质。若不是讲话有时毫无逻辑,或许还会被认为是藏于深山的隐士。

攀谈起来,眼界甚广,思维也开阔,说到兴起时他还会发表一些对于民生和官治的看法,认为民生十分重要,官治也是必须的。

从老人口中说出的语汇来看,他和一般的村民很不一样。但牛师静使用的语言,也带有一些年代特色,这让今天的我们难以理解。

屋外们两旁褪了色的对联,字迹隽秀,神采飞逸,能够看出牛师静曾经受过的教育。

可如今为何孤独居住在这无水无电的状元府,独守先辈们留下的残旧老宅。又是出了什么变故,令六十年代大学生,原本前途无量的牛师静成了如今有些疯癫的模样?

从乡亲们的口中,可以得知原本牛师静一家,即便日子不算富裕,但也是其乐融融。

年少时的牛师静在经过刻苦努力之后,在六十年代考上了大学,村里曾经也是为庆祝他上了大学鸣锣敲鼓,家人都为他感到十分骄傲,乡亲也都认为他不愧于“状元后裔”这个头衔,不少人都认为牛师静或许能重振家族。

如同祖先牛瑄一样,牛师静也写得一手好字,在乡亲的眼中,他就是顶厉害的秀才。如果按照正常的发展,牛师静本可以有更好的前程,甚至成为高级人才。

可不知为何,突遭变故,牛师静的精神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多番问询之下,也没有任何乡亲知道这个原因。

只知道从此牛师静一蹶不振,曾经的承载着家族希望的“状元”,沦落为一个疯疯癫癫的乞丐,人生从云端跌入泥淖,自此后也失去了工作能力。由于精神原因,他也没有成家。

刚开始牛师静在外四处流浪,靠着乞讨度日,后来家人兄弟开始四处找他,被找回来的牛师静,又一次次的离家出走,在外漂泊的日子并不好过。

可牛师静却不在意。他身上有种“侠格”,任侠使气,阔游天地,不受拘束,是他维持生活的方式。那个时候的牛师静或许不愿意回到家乡,也不愿意想起之前发生过的事情,只身在外,就可以忘记自己的来处。

那时虽说贫困,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但牛师静多亏父母兄弟的帮助,等到牛师静的父亲去世后,牛家人才算是彻底的离散了。几个兄弟的发展也受了挫,收入状况也并不好。于是他们都纷纷搬离了祖屋,各自有了新的发展。

原本他的兄弟也想将他接走,带着他一起生活。但牛师静执拗,他兄弟也没有办法,只能任由他去。无处可去的牛师静,就留在祖屋中,守护着牛家最后的荣光。

没有了父母兄弟的帮衬,牛师静的居住条件也很差。虽然牛状元府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却常年缺乏修缮,窑洞没水没电,曾经家中仅剩的几件家具也早已被变卖了。

牛师静常年就用蜡烛来照明,仅有的家当除了一方土炕,就是一床单薄破旧的被褥、枕头,一把蒲扇,还有一副残破的碗筷,几根蜡烛。

日常牛师静就依靠拾荒来度日,背着行囊,带着蒲扇,足迹也不仅限于村中。村里的孩子见了他,都嬉笑着称他为“牛济公”,他也总是随着笑笑。

在他看来,自己生活虽然贫寒,但是只要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就够了,他不愿意接受别人施舍给他的钱财,只接受一些物品,也不接受政府给予的补贴,来自社会各界的善心人士想要帮助他,也被他婉言拒绝。

有人问起牛师静,他为何不愿意离开这里,走向社会?牛师静只是微微一笑,表示他的意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他不知道现在外边有什么样的变化,他也不想知道,也不愿意离开状元府。因为对他来说,这里虽破,却是他的家,也是唯一可以庇护他的地方。

对牛师静来说,状元府就是最后的精神留存地,守着祖父辈留存下的精神财产,将之一种精神信仰,他十分满足。

等到牛师静也身故的那一天,这座已在风雨里屹立百年的牛状元府才真真正正地要没落了。

参考来源:

[1]大河报,高妙的武功,低调的暗器..1.29.

[2]马明达,清代的武举制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年第4期.

[3]张鑫,清代科举对人才的影响——纪念科举制度废除周年,延安大学学报,.12.

[4]巩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牛状元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3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