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人一起吃饭,简单而长情的告白
海文小时候,村里用的都是土灶,烧的是柴草。每每到傍晚时分,屋顶的烟囱炊烟袅袅,那是农妇们在生火做饭了。不一会儿,伴随着点燃的柴草“哔剥”响,猪油热锅后的蒜香味告诉在玩玻璃弹珠的小孩们,天色已晚,要回家吃饭了。天色等劳作了一天的农夫们扛着锄头,赶着最后几头牛进牛棚后,很快就暗了下来。一老妇在村口喊她的捣蛋孙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悠长又熟悉。几声狗吠的声音消去后,村里很快就静悄悄了。老旧推拉窗透出橘黄的灯光,母亲已经摆放好饭桌,把弄好的饭菜端了上来,也给几个小孩分好工,有的负责去喊爷爷奶奶吃饭,有的负责摆放碗筷,有的摆凳子。等大家都落座,一家人开始吃饭了。一家人开始吃饭了小孩子们就算吃饭也不消停,少不了挨爷爷和父亲的批评,例如要等长辈动筷了,才能开始吃;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碗上面;吃饭时要用手扶碗;喝汤不能吸溜响;不能抖腿……几个小孩总是虎头虎脑,似懂非懂地应答着,下一秒又在争那颗鱼眼睛归谁吃……即便如此,记忆中,家里长辈很少在饭桌上发脾气或打骂我们。有时会故作生气吓唬说:等你吃饱点,耐抽。小孩们也很会察言观色,消停了一会,吃饱喝足一抹嘴,开心地下去玩了。偶尔也有刺头儿饭后挨揍的时候。饭桌上偶尔也会有打牙祭的肉菜出现,分量一般不多。母亲会先夹些到爷爷奶奶碗里,剩下的基本都是分给我们几个小孩子吃完。有些我会夹些到母亲碗里,她总是夹回给我,故作嫌弃地说,她不喜欢吃这些,然后我就信以为真的全部吃完。慢慢才知道“妈妈不喜欢吃”是善意的“谎言”。慢慢才知道“妈妈不喜欢吃”是善意的“吃完饭,奶奶不忘交代母亲收拾残羹剩饭时,记得把大骨头,鱼刺,牙签挑出来,避免喂猪喂狗时刺到它们。我现在和太太也有这个习惯,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挑出牙签折断,避免划破袋子洒落一地,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也避免划伤人;偶尔有剩菜,就单独装,不与其他生活垃圾参杂在一起,方便有小猫小狗捡来吃。小时候养成的餐桌礼仪,让我在读书工作生活中都受益匪浅,我也在把这些好家风教给我的小孩。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各有各的忙。煮菜做饭太耗时间。学校有饭堂,到点排队取餐,和同学结伴吃完后,继续上晚修。时间总不够用,很多时候吃饭只是匆匆填饱肚子,叫个外卖点个快餐吃个盒饭应付了事,继续加班。有些事,饭吃好,酒喝到位了,也就容易办了,很多时候把盏陪笑喝到吐也没动几下筷子。老来牙口不好,能省就省,早上的粥有煮多,中午还剩些菜,热一热,老两口就着昏暗灯光,相对无言又一餐。生活方式变了,各个阶层各年龄阶段肩上的担子似乎有增无减。小的忙读书补习比赛玩,工作的忙挣钱加班应酬养家,退休的忙带孙医院。有些家庭几代同堂住一起,有些家庭年轻的在城市打拼,老人孩子留守老家。渐渐地,很多时候家人能齐人一起吃顿饭,可能就晚上那顿饭,但前提也要小孩不用上晚修补习,年轻夫妇不用加班应酬出差,老爷子老太太刚好在家身体万福。好多人只有过年过节放假才能一家团圆吃顿饭,短暂相聚,然后又各奔东西。一家人一起吃饭,是种仪式。一日三餐,是生活中最平凡普通的事情。一家人一起吃饭,是种仪式。因为是家人,才能一起吃很多很多顿饭。生活总有不顺心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上。简单朴实的饭菜,香气四溢,一家人围坐一起,夹菜添饭,言笑晏晏,也许就是家人之间最简单,最长情的告白。(图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