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怎么办九十五岁老人跳崖后面藏着怎

如何防止白癜风复发 https://m.39.net/m/a_4628245.html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百家故事#还原真相·社会热点精品故事刘家二爷九十五岁,腰杆挺直,耳不聋,眼不花,齿不缺,头脑清楚,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唯一一个年过九旬的寿星。他们家族里兄弟排行一共八个,最小的八弟都已作古,他还像一棵老树,屹立在岁月的风风雨雨中,近百年不倒。二爷两子三女,大儿子七十三岁,也逾古稀。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如此下来,二爷的重重孙子,都两岁了。子子孙孙七八十个,可谓子孙满堂,众星拱月。县民政敬二爷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多,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米还多,因此敲锣打鼓上门送一匾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长寿之人都是有福气的,福泽绵延泽被后代,按理说该是好事,是子孙的福气。但刘二爷虽然康健如磐石,在家庭中的地位却如风雨中飘摇的房顶上的蒲草,岌岌可危。怎么会这样呢?这话得从头说起。二爷为人老实本分,沉默寡言,于生计上不擅算计,只干活是一把好手。二爷四十岁时第一任妻子去世,留下长子长女,那时都已成家。两年后二爷续娶李氏,李氏身材矮小瘦弱,和二爷一样善良淳朴本分厚道。李氏婚后生两女一子,二爷续弦后,长子分家另过,与二爷同住一院,一条脊的五间房,二爷住三间,长子长媳住两间。那时候家家都穷的叮当响,但二爷凭着自己的一把好活计,妻子的勤俭持家,日子过得略有结余。也就是说,当别人家只有大年三十晚上才能吃一顿白面皮儿猪肉馅儿的饺子的年代,他家能逢过节就有肉吃,有大白馒头吃。大儿子刘和家却不一样。刘和年轻时,凭着比别人多读了两年书,在村里当了几年民办教师,自诩为秀才。后来,被比他多读了两年书的人顶了,又自诩为落魄秀才。落魄秀才常常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满腹才华无人赏识。再干庄稼地里的活,就觉得侍弄自家的庄稼,不如培育国之栋梁意义重大,所以干得敷衍了事,有一搭无一搭。常常干活时揣个小酒壶,累了就在地头啜两口劣质小烧,发几句牢骚,喝晕了倒头就睡,睡醒了看见还有一大片地没耪,就拿起锄头再耪几根垄。这样的行为,倒有几分落魄秀才的洒脱,却毫无生活的算计。刘和媳妇吴桂花倒是满脑子精明算盘,不是算计如何过日子,而是算计如何占人便宜,亲娘老子也不例外,自以为是个人精。吴桂花小眼睛,单眼皮,高颧骨,薄嘴唇,走路外八字,喜欢兜里揣两把瓜子串东家走西家。论论人家夫妻婆媳妯娌邻里之间的关系,是村里有名的百事通,别人家的大事小情似乎没有她不知道的,小薄嘴唇一张一合,张家长李家短跟着瓜子皮儿齐飞,倒也拥有一些粉丝。临走的时候,顺手摘人家一根黄瓜两个柿子,碰上人家母鸡下蛋,再捡上两个鸡蛋。就这样去谁家顺谁家,也解个嘴馋。庄户人厚道,虽厌恶她这种行为,但只道自家产的,也不花什么钱,就不跟她一般见识了。虽然家里穷得像吊起来的锅叮叮当当,但靠着吴桂花一张嘴,居然能忽悠得远处八竿子戳不着的亲戚给她家儿子保媒。那时候的婚配大都是隔山买老牛,信的是媒人一张嘴,媒人一介绍,能成基本上就成了,即使订婚后发现不合适,也没几家退婚的,因为退婚太丢人。所以他家老大老二,在当成家的年龄成了家,也没因为他家穷父母不靠谱打了光棍。只是他俩儿子成家后又分家另过,他们家里就更穷了。此时,二爷的小儿子刘国也成了家。二爷老两口也没跟小儿子分家,一起帮衬着过日子。刘国除了继承了父母的勤劳和善良,还因为读了高中,成为本村最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种地也比别人多些道道,再加上父母的帮衬,刘国的日子越过越好。吴桂花看小叔子家的日子,眼看着不知道甩了自己家几座山头去了。起初小叔子没成家的时候,她还能三天两头去蹭饭吃,吃完了再拿回去,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公公婆婆也不会说啥。但自打兄弟媳妇过了门,这饭就蹭的颇有些难度。兄弟媳妇嫉恶如仇,就看不上她这好吃懒做拉老婆舌头的样儿,她去了几次都摔筷子墩碗,没给好脸色。吴桂花脸皮再厚,也觉得这看人脸色的饭实在难以下咽,就只能闻着飘过来的菜肉的香味儿解解馋。这味儿闻得见吃不着比没闻到还要折磨人,吴桂花只好干在屋里打转转。如此几番之后,吴桂花被馋开窍了。她不禁一拍大腿:对了,老头子老婆子是俩儿子的爹娘,凭啥只给他一个扛长活,老二家也成了,孩子也有了,老头儿老婆儿也该给我家做点贡献了。她把这种想法跟刘和一说,刘和不以为然。他认为孔孟之道,长幼有序,长兄就该让着幼弟,不应该为这事跟弟弟计较。吴桂花一听火冒三丈,情急之下问候了刘和的祖宗八代。但怎么着刘和也无动于衷,认为自己再穷,也不能违了孔圣人的教诲。吴桂花见丈夫不顶用,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吴桂花一向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敲敲头顶脚底板都会响的这般聪明角色,所以说话做事喜欢拐几个弯儿,秉承曲线救国的原则。她觉得让公公婆婆来帮自家这样的事儿,如果直截了当会显得她这当大嫂的太计较,所以决定指桑骂槐,指狗骂鸡。她家的老母鸡抱了一窝小鸡,喂食的时候,老母鸡咯咯叫着,做一个认真的监督者,哪一只小鸡跑到旁边去,它都会把小鸡啄回来,生怕小鸡吃不饱。看到这个,她就一惊一乍地叫:妈,妈,你看这老母鸡,哪个小鸡吃不到它都不干,哪像人那么偏心,向着小的,不管大的。婆婆家的老母猪生了一窝六个猪仔,六个猪仔排成一溜,趴在母猪肚皮上吃奶,滋滋的吮得特别香,她又一惊一乍:妈,妈,你看这哑巴牲口比人还强,一头猪仔一个奶头,没偏没向。听锣听声,听话听音,如此几回,吴桂花之心,家里人皆知。吴桂花到别人家串门,也不再张家长李家短,而是刘和家的长刘国家的短,痛说革命家史:这许多年来,公公婆婆如何给刘国打下半壁江山,把自己两口子抛到爪哇国去。看来有后妈就有后爹,这话一点儿也不假。刘和身单力薄,当教书先生还行,种地哪是那块料。这些年她一个人忙里忙外,累的都吐了血,公公婆婆不管不问,这公道何在?天理何在?这样,家里外头闹腾,二爷老两口竟也生出了几分愧疚,觉得媳妇的方式虽然不对,但话糙理不糙,于是就跟刘国商量着要去老大家帮老大一把。刘国结婚那会儿,正是举国上下游击队超生如火如荼的时候。刘国媳妇儿五年生了仨娃,老大五岁,老二三岁,老三刚出生。为了要老三,老二曾被送到别处养了一年,后来回到亲爹亲妈这里,冒充的却是别人家的孩儿。如果二爷老两口都去帮老大,老二的孩子就得像小鸡小鸭,满院撒着。刘国就跟爹娘商量,让娘留下来带孩子,爹去老大家扛大梁。于是就从那一年开始,刘二爷到大儿子家干活,在大儿子家吃饭,回自己屋睡觉,反正一个院子,怎么着都方便,就是出这门口进那门口的事儿。那一年刘二爷70岁,但干活却毫不含糊,一个人能顶儿子媳妇两个。五年后,刘国重新批了宅基地,盖了三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搬出了老院子。李氏本想留下来给二爷作伴,刘国媳妇却亲亲热热地说:娘,您看二丫一直跟着您睡,离开了你,她也睡不着觉,你还是跟我们去前面吧,我爸这边您经常回来看看,反正也没多远。从此二爷和老伴儿就分了家,一个帮老大种地,一个帮老二带孩子,饭不在一处吃,觉不在一起睡。老伴儿惦记二爷身体,经常忙里偷闲回来看看,给他烧炕洗衣服,缝缝补补,不出两年,老伴积劳成疾,积郁成疾,倒先撒手去了。二爷从此成了孤家寡人,白天默默干活,晚上默默回屋睡觉,就这样十几年,二爷像屹立不倒的树,也为老大挑起了半壁江山。二爷87那年,刘和65岁,吴桂花64岁,吴桂花决定像城里人一样退休了。自己没有多少积蓄倒也不算啥事儿,反正三个儿子在城里打工,钱来得容易,也该让他们养老了。于是二爷也跟着清闲下来。清闲下来的二爷,立刻成了家里的累赘,吴桂花吃饭时看着二爷的碗筷,都觉得碍眼,就一眼一眼地瞪过去,恨不得用白眼把二爷连同这副碗筷消灭于无形。心想:这老不死的,寿命还不是一般的长。索性二爷心宽,看见了也假装没看见,二爷的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也都长大了,经常回来看望二爷,陪着二爷,给二爷买好吃的,二爷倒也没吃多少苦。吴桂花刘和两口子一心享福,信奉民以食为天的老话,把吃当作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三天两头赶集上店儿,烧鸡烤鸭猪头肉等各种熟食成为首选,几年下来,两人双双三高,整天头脑昏沉,身子也不大爽利。吴桂花以此为由,要跟儿子去城里生活,可大儿子发话说:我爷爷给你干了几十年的活,那么大岁数,故土难离,你总得给他养老送终吧。卢桂花一看二爷那身体比她还硬朗,恐怕把她靠死,二爷也不一定能死,不禁悲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心想,这老不死的,啥时候才能死啊。腊月二十是二爷95岁大寿,一大家子人回来给老爷子过生日。觥筹交错,酒过三巡,欢声笑语,祝福连连。不料忽然一声嚎啕惊了四座,大家一看,原来是吴桂花,只见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哎哟哟,我的命真苦哟,辛辛苦苦伺候90的老爹……哎哟哟,老爹他不是人啊,半夜里跑我屋里,非得拽我被子钻我被窝……哎呦呦,我没法活了呀……就像晴空白日里劈了个响雷,一家子老老小小唬得忘了如何反应。只听咕咚一声,二爷自椅子上直梆梆地倒下去,哭声喊声响成一片。刘国一个大耳刮子抽到吴桂花脸上,紧接着又补上了一脚。一场寿宴搅成一锅粥。一生勤劳本分为为子女兢兢业业不死不休的二爷,在大儿媳吴桂花的嘴里,成了扒灰头。二爷病倒了,一大家子人围着二爷,延医问药,忙活了好几天,二爷终于能起床溜达。腊月二十八的晚上,二爷把重孙子辈的和重重孙子辈的孩子都叫到跟前,每人给了块钱,说这些钱是孩子们回来看他攒下来的,他留着也没处花,给孩子们留个念想。孩子们推脱了一番,看二爷态度坚决,也只好收下了。这几天大家伺候二爷,非常辛苦,看见二爷病情好转,终于放下心来,所以,这一夜睡得特别踏实,第二天早上却发现二爷不见了。一大家子人赶紧四处去找,找了大半天,在村后的深沟里,发现了二爷的尸体。据说,二爷死状非常凄惨,满头满脸的血,手上也是伤痕累累,在他掉下去的那一片,有挣扎爬行的痕迹。因此人们推断,二爷不是摔死的,而是冻死的。北方的天气,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冻死人还真不是稀罕事。二爷一生勤劳康健,无病无灾,为两个儿子立下汗马功劳,却不能及时死去,没有办法,只好自己想办法死了。(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我亲身经历的,我们亲戚家的事儿。除了人名是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基本上是真的,没有进行夸张和艺术加工。老话说:老而不死是为贼。这的确是社会上很常见的现象,人一旦老了,不能为儿女做贡献了,便会成为儿女的累赘,便会遭嫌弃。我身边这样的事儿,屡见不鲜。人性有时候是很可怕的,对自己生养的儿女能百般疼爱,付出一切,但对生养自己的那个人,却很难做到无私奉献。希望天下父母,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我是“小人物的悲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2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