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三年,也在你的记忆中吗
引子
高中,已经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词汇了。
如果说,我们讲述童年的快乐,还需要遵从系统的建议,“开门见山,言简意赅”,那么这个世界是否太无趣了一些。
所以,今天的这个短文会略显啰嗦,没办法,这是我的过去,我的生活,我的童年。
我上高中前都是走读,从小学,初中,都是在厂里的子弟学校读书,周边都是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因为无聊,所以这段日子的新鲜劲也就小,那么,我的高中生活,也在你的记忆中吗?
1住校
上了市一中后,生活突然变的很不一样了。没有了父母在身边无微不至的“关照”,我连走路都带着“自由”的味道。我生性洒脱,很快就和同班几个住宿的同学混的无话不谈,尽管没有父母在身边,但住校的节奏我很快就喜欢上了。
那个时候的市一中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男生女生住在同一栋楼,我记得好像是男生住楼右边,女生住楼右边。宿舍楼一共五层,我住过5楼一年,一楼一年,高三的最后几个月,学习太紧张了,宿舍又定时熄灯,我就和几个关系好的同学出去到校外的村里租房子住,直到高考完毕。
先说说在学校住宿的事情。那个时候高中生住校,条件差的难以想象,八个男生一个房间,宿舍非常小,上下铺四张床我记得只有靠窗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桌子,桌上放慢我们的洗漱用品就没有任何地方了。架子床中间是柜子,每人一个小格,放一些私人用品。
刚刚住进宿舍,第一天的经历就让我大吃一惊。那个时候的市一中,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想想也是,几乎全市县区最好的学生都在市一中学习,学习气氛能差的了?那个时候高一高二的学生晚上八点半点下晚自习,到了九点整,待学生洗漱完毕,宿舍楼拉闸停电。当我第一天住进宿舍后,看到熄灯,虽然觉得有些早,但也无可奈何,于是准备睡觉。
突然,宿舍亮起一点亮光,有人有点起了蜡烛,拿出书默默的开始看,几分钟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床头点起了的蜡烛,有些是背单词,有些人做题。我一问才知,这也是市一中一大传统了,虽然学校熄灯早,但是大伙儿基本上都要再挑灯夜读一会儿,烛光如豆,不知道有多少市一中学子就在这一点一点昏暗的烛光下,考到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到了第二天,我也只好去外面买了一把蜡烛回来,加入了夜读的行列。
市一中的宿舍没有暖气,所以在宿舍度过的那两个冬天让我终生难忘。大家都知道,陕西地处西北,冬天又长又冷,高中住校那两个冬天,最低的气温都达到了零下五六度的样子。没有暖气,宿舍室内的气温非常的低,简直像冰窖一样,最冷的一段时间,晚上我们洗漱时如果在房间地板上不小心洒出了水,早上起来已经结成了一层薄薄的冰,这个时候大伙走路要非常小心。
爸妈怕我吃苦,给我在宿舍的被子用料扎实的可怕,一个被子能用掉两床的棉花,妈妈还是不放心,又给我加了件军大衣。被子都已经重的让我喘不过气了,可躺进去半天了,被窝里还是冷飕飕的。有好几次午睡,因为盖着厚厚的被子,梦里感觉有人压着自己,气喘不上,醒又醒不来,难受极了,好不容易挣扎起来,发现被子里没有一丝儿热气,冷冰冰的。那种感觉别提多难受了。
2吃食堂
有关在市一中吃饭的故事还真不少,我挑几件自己印象深刻的来说说。在市一中读书之前,我几乎没有在集体食堂吃过饭,因为我的小学中学都在子弟学校读书,学校离家里就十几分钟路程,每天都是父母做好了可口的饭菜,我们一般回家等着吃就行了,吃完还可以回屋休息一会儿。
而市一中这种寄宿学校,除了那些离家特别近的一些同学,大部分人的午餐和晚餐都是在学校解决。提前起市一中学生吃午餐的场面,现在想起来都记忆犹新。市一中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是十二点整,我第一次看到市一中学生吃饭的场面是在报道的那天中午,记得那天学校已经开课一周左右,我办完手续站在学校主楼的台阶前,等父亲出来一起回去。市一中主楼是教师办公楼,斜对面下坡就是教学楼。那天天气非常晴朗,虽然是冬天,但是太阳很大,晒得人昏昏欲睡。突然间,第四堂课的下课铃就响了,我在台阶上正打着盹,一个激灵清醒过来,令人疑惑的是,紧接着我就听到了一阵喧闹脚步由远及近,我疑惑的向教学楼看去,只见一阵尘土扬起,尘土间一大堆的学生向这边奔来,几乎没有什么人身发出,所有人只是默默奔跑,那种气势起初让我以为是着火了。
过了几秒,等人群跑近一些,我才发现所有的奔跑的人手里都紧紧的拿着各式各样的餐具,奔跑的方向也是向着食堂而去。我去,原来赶着吃饭啊。只见几百名男女学生,野马一般向食堂奔来,风一样的掠过我身旁,又卷着地上的尘土向旁边的食堂奔去,奔跑时中几乎没有人声,所有人都屏气凝神全神贯注的跑着,偶尔有人不小心绊倒,或失手把不锈钢或搪瓷的碗摔在水泥地上,随着一声脆响骨碌碌的滚出好远,才有一个惊慌的学生离开大部队,一边匐下身子一边跑出去追碗。
看着这个像洪水一样的人群,我居然看到很多女生也夹杂其中。说实话,第一次看到居然这样吃饭,让我震惊了好久,我从来没有想到市一中的学生居然吃午饭和打仗一样,居然每天还要来一个四百米冲刺才行。入学后才知道,因为中午就餐的学生比较多,再加上学生的时间非常有限,每天吃饭都需要排很长的队,如果来的晚,不光排队要花很多时间,还可能菜也不够,只能吃一些菜汤了事。都是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一个上午的学习让大伙都饥肠辘辘了,因此,那个时候市一中最严苛的也不会在最后一节课拖堂,基本上都是早早就讲完内容,叮嘱学生铃声响了再冲。
每到中午,下课前最后十分钟,尽管老师还在课堂上板书,学生在下面都偷偷的把碗筷拿出来攥在手里,一等老师一声“下课”,大伙儿一骑绝尘向食堂冲去。尽管这样,高一高二的学生课室都在三楼四楼,每每跑到食堂只能看着前面学哥学姐着急。学校为节省高三学生的时间,把一楼的位置都留给高三各班,这样一来,有位置优势的高三学生就能先到食堂,高一的学生只好耐心的排队。有些学生比较着急就跑过去到熟人前面加塞,为了防止这样情况恶化,学校还专门组织了维持队伍纪律的学生干部,吃饭的时候在食堂巡视,把那些插队的学生揪出来。如果早上最后一节课是体育课,就最好不过了。因为体育课一般都下得早,学生们可以早早到食堂打饭,提前把最好的菜打走。等大部队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刷碗了。
到了市一中,我开始了自己的住校生涯。每天到了中午,我都需要卯足了劲儿,早早的准备一个六百米左右的冲刺,无奈的是,高一高二课室在三楼,不管我怎么努力,每次都只能排在队尾看着前面长长队伍唉声叹气。
因为市一中是寄宿制,所以早中午都有饭。那个时候的伙食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早上是稀饭、咸菜、馒头,中午是炒菜和米饭,偶尔有手工面,到了手工面的日子,队伍就排的长的不行,吃一次麻烦的很。下午一般是臊子面、炒菜、馒头、稀饭。我记得好像下午的炒菜品相都很差,像是中午的剩菜。
那个时候的食堂,还是用饭票的,每周一我拿着父母给的伙食费去换。饭票是那种塑料的小票,用久了会破损,不容易保存还容易丢。最搞笑的是,换饭票还需要手续费,好像一百块钱收一块钱手续费。后来,我得知校门口的小饭店也可以换饭票,不收手续费,就再也不在学校换了。这种事虽然学校禁止,但好像到了我毕业也没拿出什么可行的办法。
早餐一般都是在晨练后,住校的学生每个都必须晨练,有管生活的老师每个宿的查,抓到睡懒觉就记名字,没人敢偷懒。我们一般都是先跑步,起床后把自己的碗筷都放到食堂门口的窗台或者台阶上,然后排队跑步做操,晨练一般是半个小时,然后大伙就拿碗筷吃饭,早上只有住宿生,所以一般不怎么排队,吃完直接洗碗去课室上早自习,一般我们都比走读生早到教室。那个时候早餐非常简单,价钱也便宜,一份咸菜加两个馒头一个稀饭也就一块钱上下吧。
中午就餐学生最多,大部分学生都会在食堂吃饭。所以中午的饭菜质量也最好,菜式和味道都很丰富,好几样好菜都是中午才有的卖。如果能排队比较靠前,可以打到西红柿炒蛋和小酥肉,这两个菜虽然贵一些,但是下饭,很受学生欢迎。一般米饭和菜都是分开打,男生一般都是三两,四两米饭,女生就是二两。那个时候,一份荤菜,小酥肉的售价也只有一块五,就这很多学生还不舍得吃。中午如果要吃得好,一般需要两块钱左右,在很多学生看来,三块钱一个午饭已经非常奢侈了。
高中的学习特别紧张,唯一比较轻松的时候就是一起吃饭的一个小时,关系要好的同学一般都聚在一起。天气好就在操场上吃,天气不好就在食堂或者宿舍吃。市一中的食堂非常好笑,在里面是没有凳子和桌子的,可能是就餐学生太多了,没地方摆放吧。所以大伙儿都不能坐着吃,只能都站成一圈或者蹲成一圈。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都是一边听评书一遍吃饭,清汤寡水的饭菜就着评书,伴随了我在高中的大多数个中午。
食堂的晚餐伙食很差,口感和菜式都很少。有时候是面条,有时候是稀饭炒菜。面条都是挂面,在锅里煮的稀烂,吃起来毫无口感,油水也少。我那个时候正在长身体,每天到了下晚自习都饿得够呛,还得想办法吃一顿加餐。
早市一中的学习生活非常紧凑,虽然伙食差,但学习气氛很浓。大部分学生都不操心这些,很少人攀比吃穿,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扑在了学习上。市一中向社会招生,考进来的都是全市县最好的学生。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也是五花八门,尤其住校生,农村学生占大多数。大部分农村学生吃饭都节省,这样的学生多了,大家反而在吃饭上很少攀比,都把较劲的焦点放在学习上了。而那些从农村来的,家里条件不怎么好的学生,学习起来也更有劲头,并不担心同学歧视。不知道这样的传统现在还有没有。
其实那个时候,我记得如果全天在食堂吃饭的话,每天的伙食费应该是在三块钱左右。这个数字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我去隔壁宿舍闲逛,有一个隔壁班的同学告诉我,他这几天吃饭花超了,每天都花了四块多。这个日伙食四块多还让同学心痛的表情,在我脑中记了很多年。
说完了吃住,在市一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那些昔日的同学和故事。我一直觉得,在去市一中前后,我正处在一个性格形成的年代,而高中的这两年半的生活,和同学的相处和故事,让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处事原则。
市一中三年,身边的故事太多,要一一讲述的话难度太大,我打算把它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说。今天聊一聊我身边比较有故事的女同学吧,后面有时间的话,在写写好兄弟,好同学。
女同学
我进入高中前,在子弟中学读书,因为子弟中学是一个很封闭的环境,再加上父母管的严,我的个人时间非常少。父母几乎掌握了我所有在学校和在家的时间,所以我几乎很少比较相熟的女性同学,不是不想,而是不敢。这些事是父母严厉禁止的,一旦发现有此类的苗头,父母都会非常果断的制止我。所以,尽管那个时候我正处在一个青春萌动的事情,但在男女交往的事情上却几乎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机会。
到了市一中。学校离家比较远,我也从走读变成了住校。成为高中生,几乎我所有的时间都一下子变成自己来支配了,这个改变非常大。仿佛一瞬间,我由一个处处被人看管的囚犯变成了一个自由人,那种感觉真的很棒。
没有了父母的过多干预,我也慢慢学习和女同学相处了。也渐渐的开始了解那种女生细腻的,和男生不同的处理感情和爱慕的方法。那种感觉非常特别,青春萌动、震彻心扉的难以忘怀。第一个和我关系比较好的女生名字是刘雨娟,她和我已经失去联系很多年,大概在年,是我最后一次和她见面,那个时候她在上海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刚刚结婚。
刘雨娟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女孩,个子在女生里也是小小的,小圆脸,上面有很多雀斑,穿着打扮都很过时,典型的农村女孩的风格。严格说,我和她后来并没有发展成男女朋友,我们只是开始了一段很短暂的朦胧好感而已。刘雨娟虽然相貌不出众,但是学习却很好,我记得当时一直是班上的前五名。她很好强,学习也很勤奋。我和她的认识的开始我也记忆很模糊了,估计是问问题吧,我进市一中后开始成绩中等,尤其英语比较差,所以我常常找一些认真的女生借笔记,刘雨娟的笔记记得特别认真,字写的又漂亮又工整,再加上位置也比较近,我一直喜欢问她借笔记。
打交道的时候多了,刘雨娟就和我比较熟了,不过那个时候女生都比较羞涩,我们并没有约会什么的,她只是在学习上对我比较关照,有时候下了晚自习,比较勤奋的学生都会点蜡烛学习,一般这个时候,她就会频频的回头看我,我就拿着自己的蜡烛坐在她旁边一起自习,有什么不懂的题我就问她,她一般都特别的耐心。
我记得有很多次,我因为花钱比较大手大脚,没钱的时候,她还借自己的生活费给我,我和她后来常常一起学习,我得承认,她对我帮助很大。不过我们的关系也就仅此而已了。刘雨娟是一个很优秀的女生,她非常勤奋,对自己的目标也很清晰,我相信那个时候,我们之间是有一丝好感的。不过可能是她的理智,我自己对感情的懵懂,我们两个最后都没有捅破那一层窗户纸。
那是一个非常青涩的年代,我们虽然一直关系很熟,但是仅仅是学习上的伙伴。后来,可能是我自己的原因,觉得很难和刘雨娟发展成男女朋友,说真心话,我一直觉得她不太漂亮,或许是这个原因吧。我又跑去和别的女生贫,我的这种朝三暮四可能是惹怒了刘雨娟,她后面就很少和我独处了。后来,及高考了毕业了。大家各分东西。四五年后,我在上海见了她最后一面,那个时候她虽然个子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漂亮了很多,脸上的斑也不见了,穿衣打扮也时尚了很多。
我估计在她的心底里,她是比较恨我的吧,可能我能耐心一点,我们就能慢慢的发展出爱情的果实。不过那个时候的我根本静不下来心,和女生的交往对我如磁石一般的吸引。其实,可能也是我们并不适合吧。
好兄弟
高中的几年,结交了几个情投意合的好朋友,好兄弟。但由于时间太过久远,高中好友大部都已不再联系,这种遗憾确实让人扼腕。我们高中毕业是在九十年代中期,那个时候,固话都并不普及。很多家庭都没有电话,造成我们那批学生,毕业后无法联络。再加上考学后天各一方,大家又从各县区来,家离得远,联络通信成了很大的问题。因此我毕业后能联络到的同学就屈指可数了。
高中时候和我玩的最好的同学是两个市里的孩子,一个叫姜宏君,一个叫罗易(这个名字我有点不确定了)。这个两个人在起初的前两年我并不算太书,到了最后一年,我们三个坐了前后排,再加上兴趣爱好相同,渐渐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这个友谊我们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因为我们三个大学都在一个城市,且都在南郊,时不时的还聚一下。直到后来工作后,我们工作地方天各一方,我换了几次手机后,也遗失了他们两个的联系方式,从年后,就慢慢的断了联系。
姜宏君是那种个子小,但语速快,脑子快的孩子。我们从高一到高三,全班最不像高中生的就是他,每次新老师点名,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像是初中生的他。因为个子小面相青涩,班上的同学都叫他“小豆”。小豆性格特别活泼特别开朗的孩子,是我宝中最后一年的同桌,以前他的同桌是王文娟。小豆学习成绩和我差不多,属于那种虽然聪明但不太用功的那种孩子,不过小豆特别喜欢体育活动,尤其酷爱足球。他的体育天赋特别好,很多球类运动的动作都很标准。
不过小豆最喜欢的还是足球,他踢球速度快,动作灵活,假动作特别真,不过由于个子小,身体对抗有点吃亏,一直在班上踢不上主力,这个事儿他耿耿于怀了整整三年。小豆还有个好处就是特别热心,人缘好,因为性格开朗很多女生也喜欢和他交朋友,他经常帮助女生们打饭,打水,交作业什么的。
我和小豆是高中最后一年的同桌,加上学习成绩差不多,我也喜欢体育运动,慢慢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小豆家里好像是消防厂的,市里的学生,走读不住校。我去过他家了好多次,他妈妈的臊子面做的特别地道。
到了大学,小豆考到了财院,离我们学校不远。我经常和他一起厮混,他晚我一年上大学,晚我一年毕业。工作后,他去了建设银行工作。我们在工作第一年还有联络,不过慢慢的后面就接触的很少了。后来我换了电话,丢了QQ,就再没有任何他的音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