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礼物
昨天晚上十点半时,儿子突然打来电话。以为有什么要紧的事要说,结果他那时候还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只是有些工作上的事,想与妈妈分享。
他参与的项目召开项目组成立会议,弄晚了。儿子对正在进行的项目非常有兴趣,对工作也似乎乐在期中,这一点让我非常替他开心。我对他的工作方式知之甚少,全部信息来自平时与他的交流。在电话中,儿子提到回家还要加一会儿班,因为领导指派他做会议记录,他要对记录进行一下整理。我随口问他会不会弄,他表示并不熟悉,是第一次做这种工作,还感慨编程倒好说,平时处理杂务性的事,反而觉得不知从哪里下手。
我这爱谈人生的娘,哪能放过这个机会,问他需不需要我的建议。儿子说好,于是我在电话里从华罗庚的礼物开始跟他讲起。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语文教材里有一篇课文叫《统筹方法》,是大数学家华罗庚写的。我的同龄人应该还记得吧?这是我学过的、最具实用价值的一篇课文。只是现在的语文教材里好像已经没有了。这篇课文以煮茶为例,非常通俗易懂地告诉我们,如何合理地利用时间、统筹安排,在最短的时间里最有效地完成任务。
当年学这篇课文时,我莫名被吸引,心里就一直在想:如果做饭呢?洗衣服呢?做农活呢?要怎么统筹才能花时间最少?有一段时间乐此不疲,要在心里设计出最合理的时间安排才心满意足,仿佛完成了一幅拼图。当时并没有想别的,只是偷偷地自己在心里开小差。但现在回想,自己当时的胡思乱想,其实是无意中在进行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事实证明,在后来的生活中,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受益良多。
对我来说,面对一件或多件事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进行统筹,几乎是条件反射。比如中午下班回家,首先洗米下锅,接着设置好洗衣程序,然后开了电视机边看(或边听)边择菜,炒菜,吃饭,吃完饭收拾碗筷,衣服也洗好了。这当中,做饭、炒菜、吃饭是时间最长的,其次是洗衣服,但这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先开始时间最长的一件事,接着做第二长的,然后交给电器,自己做必须动手的事。择菜吃饭的同时,要看新闻,12点前边择菜边看央4港台国际新闻,12点后就看深圳卫视的新闻(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午间新闻节目。)这样下来,在大约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可以轻松完成做饭、洗衣服、做菜、吃饭、看新闻这几件事,一般总还有多的时间葛优躺在沙发上玩会儿手机。
同理,其他的事也是这样。面对同一件事要有统筹方法,面对多件事时,统筹方法更是非常重要。把统筹变成条件反射式的处理杂务事习惯时,你会发现:时间变得更充足,杂务也不再那么杂。
除了统筹方法,另一种思维方式我个人觉得也是能让工作非常高效有效的,那就是表格化思维。这个学期,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一直让他们自己设计表格完成任务。学生们是不以为然的,现在用电脑制表该是多容易的事!何必还要手绘?但我所想要的,不只是让他们会画一张表格,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在面对一个任务一项工作时,有那种表格化的思维:眼前无表,心中有表。
比如,我布置学生看一部电影,会把要采集的信息用关键词在黑板上写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自己设计一张表格。第一次试的时候,全班同学大都是糊涂的。有几个同学勇敢地举手到黑板前来画表,非常简单数行两列就能完成的表,只有一个同学能把几个关键词顺利安排好,其他同学要么行列颠倒,要么写生字似的密密填写,要么一格一格画。那个正确的同学一画出来,其他同学都一脸恍然大悟的样子。其实很简单,但当你没有那种有条理、抓重点、框架式的思维方式时,就是一团糟。
我兼课的学校正在计划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学生们的兴奋与期待就不用说了。教育部新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明确规定,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我没提什么研学要求,给他们一些关键词,让大家自己设计一张表格,把研学旅行的基本情况记录下来:领队老师、时间、路线、目的地、研学项目、自己参与的项目、合作伙伴、感兴趣的东西、注意事项等,这个其实也可以用说的方式或一篇文字的方式提出或记录,但我要训练的是表格化的思维方式。一旦要求学生制成表,他们就会对要完成的任务和基本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重新摆放。时间长了,想事做事,自然就有条理了,也抓得住重点。这其实也是一种统筹,只不过对象是虚拟的东西。比如我儿子要做会议记录和整理会议记录,当然不能傻乎乎地用表格来进行整理,但若能纸上无表、心中有表,整理起来就会非常容易,不会只是记流水账。
我不知道别人在生活工作中,是怎么处理杂务、管理资料、梳理信息的,我一直是用这种方式来做。感觉很节省时间,把纷繁复杂的事情理清楚也比较容易比较快,不说多准确,起码不容易跑偏。甚至在看电视剧时,偶尔也会用这种方式同步整理剧情。比如前段时间我看《那年花开月正圆》,每天同步写剧评。看完剧后马上写剧评,除了文字上的功夫,还要求我自己必须在第一次看时,就大量且有条理地记住剧情、人物线甚至细节,不然没法写。这种时候,表格化的思维习惯就非常起作用了,看的时候,相关内容会自动存入相关栏目中,后面写剧评时想拎出来用,会很容易找到。是不是听起来有些谈玄?大脑又不是柜子,哪能这么用?可是如果养成习惯了,真能这样用。
不过,也不尽然。比如微积分,在我的大脑里就找不到存放它的格子。
同理,有些事在我看来是可以放格子里的,但其他人却未必这么觉得。有一次儿子跟我说:妈妈,你看数学、物理中的那些公式、定理什么的,全都是有规律、有道理的,全是可以推算出来的,这样多简单!作文行吗?你推算个作文出来我看看?
——竟然让我没话可说!
不过,儿子对我说的统筹方法和表格化思维,还是非常认同的,听我讲完后说了句很有用,就去整理他的会议记录去了。
这是我一个数学学渣,从大数学家华罗庚那儿得到的礼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