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家小吃店火遍全国90后小伙的小小
ID:yirenyicheng01
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每个人一辈子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坎坷,想象一下,当你身无分文,揣着辘辘饥肠在深夜街头踟蹰,正手足无措的时候,遇着这么一家温暖的小店,店家像家里人一样无言地为你端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料足汤浓,管饱,不收钱。
虽说不上什么大恩惠,但足以慰藉一颗被冰冷包围之后彷徨无助的心。
北京三元桥的德顺斋小吃店“套餐A”背后的善意传递,给了冬天里陷入无助和困窘境地的陌生人,一个大大的、暖暖的拥抱。这份善意,为那些暂时陷入窘境的人,带去了温柔的力量。
传递温暖和善意的小店
在北京朝阳区三元桥附近,
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
你打这里走过,很可能会错过它,
在小餐馆林立的街道上,
如果非要说这家主打卖钉肉饼的小铺子
有啥特别之处,
就是比较亲切吧,
看到它的瞬间,
你或许会涌上这样一种念头:
“诶?特别像那种会出现在我家隔壁的小吃店。”
但就是这样一家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小店,
却掀起了全国效仿的爱心风暴,
引来央视专程采访,
人民日报都为店里的90后小伙点赞,
“套餐A”
还因为这家小
店,
成了最近微博热搜榜上的热词。
“套餐A”
是个暗号。
在外遇到困难,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时,莫慌,你大可以放心地推开这家小店的门,只需要去收银台报出这个暗号,找个位置坐下,就能吃上一碗价值22元的红烧牛肉面,有面有青菜有大块牛肉,
尽管吃,不花钱!
对暗号的方式,避免了让求助人陷入尴尬,又实实在在地提供了帮助,照顾了他们的自尊心。
一家普普通通的小吃店,如此“财大气粗”地请全国人免费吃晚餐,不仅没有被“吃垮”,反而前来捐赠“套餐A”的人络绎不绝,善举背后似乎总是自带有一种“奇迹”之力。”
1
说起善念的源头,是店里的90后小伙子马宗贤和小店老板于成浩的一拍即合。
今年十月份,店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是位年轻人,大概二三十岁的样子,小店的负责人马宗贤注意到,这个年轻人每一回来店里都不点餐,而是看到哪桌有人吃完,桌子上有剩食,就等人走后把剩菜收起来然后找个角落吃掉剩食。
来了好几次,马宗贤和店员看这年轻人有难处,没有去问为什么,看到年轻人每次吃完剩食把碗筷帮忙收到后厨,还会主动递给他几个包子,让他拿着,但每次年轻人都拒绝,只是嘴巴嘟囔着:“能吃点剩饭就很好了。”
90后小伙子马宗贤
因为这位年轻人,马宗贤萌生了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想法,当他把这个想法和老板于成浩说时,于成浩回忆起自己上大学时的一次经历。
在8年前,于成浩在昆明上大学,有一次在路上包被人划了,手机和钱包都被偷了,当时在街上他身无分文,就在寸步难行的时候,一位好心的米线店老板请他吃了一碗米线,还掏了5块钱给他买票回学校。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儿,但就像一颗种子埋进了于成浩的心里,当他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拥有了自己的小餐馆,就一直想着哪一天,自己也要像当初的米线店老板一样,把善意传递下去。
其实这家德顺斋小吃店在三元桥附近这里已经开了四年多,店里虽不大,却特别有人情味儿,比如像是清洁工人,保安大叔,的哥想进来倒个热水什么的,这里都是免费提供的,店里的卫生间也是常年对外开放的,小店还会不定期为街附近的流浪汉免费派送包子......
年初的疫情,尤其让餐饮受到很大冲击,德顺斋也不例外,但店重新开业,温暖和善意还是在延续,
“套餐A”
更像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必然。
“米粉之恩”在八年之后,余温还在,当听马宗贤谈起那个“吃剩饭的年轻人”时,两人商量出了一个点子:为出门在外遇到困难的人免费提供一碗面。为了保护前来接受帮助的人的尊严,他俩决定用“套餐A”这个暗号。
“想尽一份自己的力量,照顾一下需要帮助的人,谁还没个困难啊。”
后来,细心的食客凑近小店的门,会发现玻璃门上贴着一张纸,就是那种最普通的A4白纸,落款上写着“德顺斋温馨提示”,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人在外遇到困难是难免的
本店免费提供晚餐,不求回报,只希望在你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帮助他人。
提示:只要告诉店员要套餐A,找地方坐,吃完直接走就行。
寥寥几句,却足以在冬日慰藉一个需要温暖的灵魂。
德顺斋的店面并不大,总共就放得下不到二十张桌椅。
作为一家主打肉饼、牛肉汤等小吃的店铺来说,一碗红烧牛肉面算是其中价格偏上的食物了,小店的主人却将它拿出来作为免费晚餐“套餐A”提供出去,不求任何回报,也太暖心了。
不管是刚毕业没有太多收入的大学生,还是生活中比较需要帮助的弱势人群,工作了一天的环卫工人、街上居无定所的流浪汉、家里没人照顾的空巢老人等......都可以来点一份
“套餐A”
。
报上暗号之后,
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收获的不只是饱腹和暖胃的感觉,还有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点滴善意和尊重,藏着巨大的能力。
2
免费晚餐的告示贴出去之后,很多人会担心,这么一家小店,这样的善举,会不会被吃垮啊?
事实是:真正点套餐A的人并不多。
环卫工人老王在这条街来了十年,他有时会被店员请进屋接点热茶喝,“套餐A”他知道,但他没有点过:“那是给真正有困难的人的,咱不能吃。”
十月底告示贴出去一个多月,才只有一位来点过。
第一位点“套餐A”的是一位小伙子,他吃完就匆匆走了,店员知道他一定是有困难,所以什么都没有问,“老板特别叮嘱我们不要去打量和过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