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寻熊猫
红外相机“逮到”了一只野生大熊猫
队员手脚并用攀爬陡坡
藏酋猴粪便逃不过宋自强的眼睛
宋自强和队友查看红外相机的数据
夜晚,宋自强和队友一起盘点当天的收获
临时搭建的棚子内,简单的洗漱用品
“宋自强们”早已和这片大山成为“挚友”
大熊猫国家森林公园彭州片区,巡防队员们行走在陡峭的山脊
5月31日,6点。青山掩于云雾中。
宋自强把巡山的装备又细细地清点了一下。雨具、干粮、热水、记事本、红外相机电池……能装20多斤物资的背包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身为大熊猫国家森林公园彭州管护总站(前身为彭州白水河自然保护区)保护员的他,已巡山21年了,但每次出发前,依然小心翼翼地数了又数。
当天,他将带着9个人上山,开启为期三天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片区清林巡护行动。
巡护线路是从水黄桶到铁瓦殿,3天的时间,路程近20公里,海拔从米到米左右。
这条线路,宋自强非常熟悉。53岁的他,半辈子都在和大山以及山里的动植物打交道。年,宋自强来到这里,在山里一待就是21年。
追寻国宝
一旦开始就入痴迷
这次清林巡护行动,主要任务是寻找保护区大熊猫的踪迹,取回红外相机的数据,为相机更换电池,并对区域内大熊猫的活动进行观测,追踪它们的脚印和粪便,取得标本并带回分析。
早上6点半,一行人进山了。
巡山,并不容易。大熊猫生活的核心区,山高险陡、林深茂密。穿行其间,随时都有意外和挑战,甚至遭遇生命危险。这次巡山的队员年龄都在40到55岁之间,尽管年富力强、常年巡山,但是这样的深山巡护线路,依然需要跋涉数个小时。
寻找野生大熊猫,除了辛苦,还要看运气。
年5月12日,野生大熊猫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当地人的视线之中。时任小鱼洞镇中坝村村长的任天华,带领村上7名巡护人员在中坝村向阳坪区域发现大熊猫活体后一直跟踪,第二天上午拍到了国宝“上树照”。
而从那次发现大熊猫的踪迹之后,追寻和保护大熊猫,也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个职责使命。
随着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守护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彭州管护总站陆续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域设立固定监测线路。从1条到2条再到现在的20条,工作人员沿着这些固定的监测线路,定期开展巡护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宋自强便是其中一员。
“希望这次有个好运气!”宋自强心里默默念着。宋自强心里的好运气,除了希望天公作美,不要遇上暴雨雷电泥石流,更希望能够“偶遇”大熊猫踪迹。
最近一次发现野生大熊猫活体是今年4月。迄今为止,彭州片区拍摄到多次大熊猫的活体影像资料,监测到活动轨迹等数十次。“这些痕迹,证明这个区域大熊猫活动非常频繁。”宋自强说道。
追寻保护大熊猫的路,一旦开始,就入痴迷。
每三个月,宋自强都会和其他巡护员,往返于山林间,去做数据和资料收集。他们也会与公安等部门在保护区和相邻周边社区开展反偷盗猎、非法采集专项联合武装巡护工作。尽管走过上百次,尽管走过很多年,可宋自强每一次向青山深处挺进,他额头的皱纹都掩盖不了放光的眼神。
安营扎寨
以地为席以竹为筷
“上山脚杆短,下山脚杆软!”
宋自强艰难地从泥里拔出脚来,下一脚又踏进软绵绵的山泥中。巡护员们你拉我我拉你,跌倒又爬起,相互拉扯着走过最艰险的一段山路。
下午5点,在深山穿越步行一天的一行人,抵达了大熊猫的栖息地。
大熊猫的活动海拔在米到米之间。
“现在是海拔地点米!”从中坝保护站出发到营地,路途并不算太远。可是,一路艰难跋涉,很多时候都需要手脚并用攀爬行走,所以单程就用了10个小时。
大山里的下午5点,太阳渐渐翻过了大山,只剩下鸟儿回巢的叫声。寂寂青山有回响。
结束当天行程的巡护队,开始扎营歇息。
所谓的住宿扎营,其实就是在空地上撑一块巨大的透明塑料布。没有牢固的防护,也没有厚实的遮挡,就这样以天为幕以地为席,而身下的防潮垫就是队员们铺上的枯枝树叶。
队员们和背夫们上山,人均负重数十公斤。分量不轻的背包里,有红外相机、干粮、水、简易的帐篷布、睡袋等。
为了不破坏这里的环境,他们所带的物品,都是尽可能的“原始”、简陋又自然。
保护区的山里,不能生火,全程只能吃干粮。席地而坐的队员们,领到了自己的碗筷。而他们的筷子就是竹枝,队员们需要自己把竹枝在石头上磨得尖尖的。
竹子根系坚韧,是巡护队员的“宝贝”。除了可以变身吃饭的筷子,还可以路滑时抓着防止摔倒。
山里的夜晚,孤独而又美丽,抬头望去,漫天繁星。
宋自强和同事们围在户外灯下一起谈天说地。
条件虽艰苦,但仰望这点点繁星,对于劳累了一天的队员们,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艰难巡山
山势陡峭没有道路
箭竹林,深深深几许。巡护队小心翼翼地穿行在箭竹林间,生怕打扰了住在这里的精灵们。
宋自强和巡护队员们的手上,早已被箭竹划上了好多道鲜红的口子。
宋自强一边寻找大熊猫粪便,一边安装红外相机。突然,草丛中,一坨青绿色的粪便拦住了去路。“这是藏酋猴的粪便。”说着宋自强拿出相机拍照,并记录下时间地点和海拔。“大熊猫的粪便则截然不同。胖墩墩的粪便一般呈梭形,浅褐色,较松散。”
大山深处的四季很不一样。夏季雨水偏多,地面被雨水浸泡后湿滑得不得了,常常一不留神就摔跤。入冬之后常常下雪,冰雪覆盖的路上每一次落脚都有踩空的可能,十分危险。
年5月,天下着小雨,宋自强和队友在黄青杠梁子巡查,突然看到了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和足迹,队员们都异常兴奋。激动的宋自强动身去追,没想到被小雨冲刷的岩石异常光滑,宋自强在岩石上没站稳,向山崖下滑去。幸运的是山上的灌木丛拖住他的身体,但他的右膝关节卡在了岩石的缝隙中,右腿瞬间肿大。膝盖的肌腱损伤,让宋自强治疗修养了一个月多才能下地行走。
大熊猫国家森林公园彭州片区,没有道路,巡护队基本都在峡谷和丛林中穿行。山体的坡度大多在70度以上,只有依靠绳索才能翻越山岭。“只要你在这里巡过山,基本就能胜任全国任何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工作了!”宋自强说道。
一身本领
听声辨鸟识粪辨兽
在宋自强的手中,有一张手绘图。这个图,记录了这座山不同海拔高度的地点,对于每个区域的珍稀动植物,他都如数家珍,“就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区域,就有成都鱲、彭县似魤2种。”
宋自强还介绍说,整个自然保护区有植物余种,野生动物种。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这片区域内有7只大熊猫,栖息地面积1万多公顷。
常年在野外工作,宋自强练就了一身本领,听到鸟叫就能辨识鸟的种类,看到粪便就能识别动物。
宋自强已经不仅仅把巡护当作工作,更是自己热爱一生的事业。他还自费5万多元购买专业相机,用于拍摄公园内的珍稀动植物。目前,他已经收集珍贵影像资料近十万张。
“干了几十年,也快要退休了,膝盖也不太听使唤了。”说到这里,宋自强有点淡淡的落寞。
早已和这片大山成为“挚友”的他,仍然希望在自然保护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把自己所学传承下去,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得更好。
最新播报
“逮到”
一只大熊猫
7月1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管护总站工作人员在整理野外红外相机存储卡信息时,通过红外相机发现一只野生成年大熊猫出没影像。
红外相机拍摄地点位于彭州市龙门山镇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片区大坪水黄桶海拔约米处。这只大熊猫4月27日进入了相机的“视线”范围。画面中,大熊猫体型饱满圆润,步态矫健,十分健康可爱。
“大熊猫国家公园彭州片区本就是四川盆地向龙门山山脉过渡的地带,通俗一点讲,就是相当于盆地的盆边,海拔高,环境好,再加上巡护队员的努力,是大熊猫喜欢的‘宝地’。”彭州管护总站工作人员表示。(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张婷婷吕甲文/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