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座座,分小碗儿,饭桌上的5以内加减

今天跟你们分享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在我以前的班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叫茜茜,有一天她妈妈跟我说,茜茜在家里很勤劳,每天吃饭之前都会帮爸爸妈妈摆碗筷。第一天吃饭的时候,茜茜问妈妈,“妈妈我们今天要摆几副碗筷啊?”妈妈跟她说“今天爸爸妈妈都在家,所以要摆三副碗筷”第二天的时候茜茜问妈妈“我们今天还是三个人在家,所以还是要摆三副碗筷吗?”妈妈点点头说是的。在接下来的四天时间里,茜茜已经能很熟练的在每天吃饭前,在餐桌上摆好三副碗筷了。礼拜日的时候,爷爷奶奶来家里做客,在吃晚饭的时候,茜茜还是在桌子上摆了三副碗筷,妈妈问她爷爷奶奶来了三副碗筷还够吗?茜茜数数坐在餐桌上的人数,然后又跑到柜子里拿了两副碗筷出来给爷爷奶奶。三天后爷爷奶奶回家了,晚上家里就只剩下爸爸妈妈和茜茜三个人,但是茜茜又摆了五副碗筷出来。只不过这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没等妈妈提醒,她发现少了两个人,自己就乖乖的把多出来的两幅碗筷送回去了。孩子在最开始按照数量摆放,以及第一次对数量进行改变的时候,其实对于数量的多少和加减是没有概念的,她完全是出于模式化的行为。但是在后来她发现少了两个人要撤掉两副碗筷的时候,她就已经对于多少和加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了。实物水平的加减3-4岁是孩子实物水平的加减,在开始接触加减法的时候,实物加减是他们运算能力发展最初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接触和使用任何的符号,通常用“多”和“少”来表达加减的关系,我们在他们的加减法概念启蒙的时候,往往也最常用到实物的演示和操作。“盘子里有三个苹果,后来又放进去了两个苹果,现在盘子里一共有几个苹果?”“花园里有四只蝴蝶,又飞进来了一只蝴蝶,现在花园里一共有几只蝴蝶?”先让孩子看到原来苹果的数量,以及添加苹果的动作和添加上去的数量;看到花园里原有蝴蝶的数量,以及又添加的蝴蝶的数量。然后再去问孩子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呢?这个过程看似繁琐,但其实是为了帮助孩子把思路理清楚,它明确了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并且帮助孩子明确了加法的本质是求一共有多少。而在减法的学习过程中也是一样的,但要注意的是最好能保留下来被减到的物品的痕迹。比如盘子里原来有7块饼干,我们最好说,我把其中的三块饼干放进旁边的盘子里面,而不要说我吃掉了三块饼干。这个细节很重要,因为孩子需要很直观而具体的方式,才能够更好地感知到原来的数量和被去掉的数量,从而很好地避免了幼儿用学习加法时已有的同样的经验,去理解减法的含义。表象水平的加减随着对于动作水平上加减法的熟悉,在孩子4-5岁的时候,我们可以慢慢陪孩子一起过渡到表象水平的加减法。在这个阶段我们最常运用的就是口述应用题的方式。这个阶段我们仍然不过多的对符号进行引入,但是孩子已经能够自主的发现,多和少于加和减之间是有一定关联的。在这个阶段我们最常运用的就是口述应用题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一方面简化掉了孩子进行实物操作的,一方面还是延续了孩子很熟悉的具体形象。比如说我们跟孩子陈述,花园里原来有三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两只小鸟,那么花园里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呢?这时候孩子已经可以通过对于生活经验的回忆,对表象进行相应的运算了,她们能够在脑海里对场景进行很清晰地想象,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形象简化成图形,然后进行运算。概念水平的加减在5岁之后,孩子就会过渡到概念水平的加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标志着孩子在运算水平上一个质的飞跃,因为这时候我们已经可以描述符号了,并且可以通过口述抽象的概念,让孩子进行简单的运算。我们可以简单的让孩子对符号有一个认知,告诉他们加法的意思就是把两个数加起来,而两个数中间的那个符号就叫做加号。两个数相加会得到一个数,两个数的那一边和一个数的那一边的数值大小是完全一样,这样的算式就叫做等式,而表示两边相等的那个符号就叫做等号。我们都知道加减法的运算是之后各种代数计算的基础,因此扎实的理解这一部分的概念,熟练地运用运算的方式,就显得非常非常的重要。这个过程不能着急,只有慢慢的让孩子自己在意识里理解这个概念,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火花思维)————————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5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