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过分吹捧西方的分餐制了,那是我们老
前言:自从口罩事情爆发以来,很多人都在提倡分餐制,分餐制也确实能起到减少疾病传播的作用,但是不少网友却动不动就把"分餐制"和"西方更文明"来捆在一起说,有的网友甚至还以一种轻蔑的态度来抨击我们的"聚餐制",这是完全不了解我们历史的表现。我们现在的饮食习惯确实是以"聚餐制"为主,我们喜欢和亲朋好友聚围着一张餐桌,共同享受桌上的美味佳肴,在欢声笑语中吃好、喝好。
然而,早在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们钟爱的就是"分餐制",并且这一爱就爱了多年,后来因为历史的发展,我们的老祖宗才放弃了"分餐制",转而爱上了"聚餐制"。
周朝贵族们分席而食一、古代中国的“分餐制”1、从远古时代到唐朝时期的"分餐制"
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们还是生活在原始时代,他们以部落为单位进行群体生活,那个时候生产力比较低,食物的来源也比较少,他们经常会为填饱肚子而发愁,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生存下去,他们每天会把自己获得的食物上交给部落首领,然后再由首领按人头进行分配,他们在领到食物后就会自己找个地方进餐,这就是"分餐制"的初级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待进入到封建社会的时候,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较大的提升,食物更多、更精致,很多自耕农和地主不仅能吃饱肚子,还能有盈余的食物,一些贵族们还会拥有颇为讲究的餐具,比如说鼎。
原始社会,人们聚族而居,分餐而食周朝时期,贵族们在鼎的使用上有一套礼仪规范,天子、诸侯和卿大夫都有各自专用的鼎,谁也不能违制,贵族们的会餐在当时被称作"列鼎而食",也就是人手一个鼎,各吃各的,这也是属于"分餐制"。举个例子,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曾经举办过一次餐会,参加的主要都是他的门客,其中有一位门客觉得自己的食物比孟尝君本人的要差很多,就当着众人的面提了出来。
孟尝君也不生气,他把自己鼎中的食物亲自展示给大家伙,结果那位门客发现食物都是一样的后因为自感羞愧难当,当场自尽而亡,如果他们当时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那位门客肯定不会对孟尝君的食物产生质疑,所以由此可以证明当时他们确实是"分餐制"。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人们在这期间都习惯分席而食,比如著名的鸿门宴等。
项羽请刘邦吃饭2、老祖宗们为什么钟爱"分餐制"?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催生出的结果。老祖宗们最开始也不知道"分餐制"有什么好的,只是因为生存所需,所有的食物只有通过统一分配才能确保包括老人、孩子在内的所有人都能有食物,而要想做到让大家都心服口服,那么只能平均分配,如何平均呢?那就只有"分餐制"。
后来大家伙的条件好了,心思也多起来了,从社会层面上来说,也需要给大家念一些紧箍咒了,这个时候吃饭也需要遵守礼仪。除了前文中提到的餐具以外,还有进餐时的坐姿都有需要遵守的规矩。
古人们“跪坐”而论道据《史记》所载,项羽在范增的建议下给刘邦安排了一场别出心裁的鸿门宴,宴会上项羽是规规矩矩的"按剑而跽",所谓跽,也就是跪坐,要求腰背挺直,与贴在坐垫的小腿呈90度,大家可以模拟一下这种姿势,一群人如果用这样的姿势围坐在一张大餐桌上用餐,该是什么感觉?
除了自己面前的菜可以夹以外,如果想吃其它的菜,那就需要身体往前倾,这样很容易因为身体失衡而摔倒,闹出笑话。另外,封建社会不像现在,那个时候社会等级森严,皇帝和贵族们的身份与地位需要凸显,以"分餐制"的形式来安排不同的座位,就能够彰显尊贵之人的尊贵。
尊贵的人坐尊贵的位置二、古代中国的"聚餐制"1、"聚餐制"的兴起
既然"分餐制"备受大家所推崇,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聚餐制"呢?唐朝时期出现的苗头,到宋朝的时候就正式开始了。五代时期有一幅关于南唐重臣韩熙载请客吃饭的画,虽然画中人物还是分席而食,但是他们用餐时的坐姿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不再像早前那样"跪坐",而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垂脚而坐,这是因为人们当时已经开始使用高脚椅子和桌子了。
众所周知,唐朝时我们历史上最为开放的王朝,当时很多异族人的生活方式被中原人接纳和吸收,中原人在吃、穿、用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就有桌椅。
韩熙载请客吃饭坐在椅子上肯定比跪坐要舒服,所以大家很快就喜欢上坐在椅子上用餐了,如果这时候搞"聚餐制",人们就不会有因为夹菜而摔倒的顾虑了。另外,自从隋朝开创科举制后,唐朝引以为用,宋朝发扬光大,让门阀世家衰落了下去。
门阀最重规矩,加上门阀对社会各界的巨大影响力,他们所喜欢的"分餐制"也就成了既定规则。宋朝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们既没有"跪坐而倾"的后顾之忧,又没有门阀的桎梏,他们就根据自己的喜好逐渐变"分餐制"为"聚餐制"了。
坐在椅子上用餐的唐朝人2、老祖宗们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聚餐制"?
改变习惯和养成习惯一样,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祖宗们明明已经习惯了"分餐制",最后却选择了"聚餐制",原因肯定不止一条。首先,前文中提到原始社会的老祖宗们从生存出发,采用了平均分配的模式,但是社会在进步,食物也跟着在进步,人们的要求不仅是要吃饱,还要吃好。
同一种食材,会有各种各样的烹饪方式,有的人喜欢吃辣,那么就辣一点,有的人喜欢口味比较重,那么就多放点盐,这就形成了一种众口难调的局面,如果是"分餐",就会出现不喜欢吃的就不吃,喜欢吃的才吃,然后造成浪费,"聚餐"的话,大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选择。
中餐的丰富多样我们中国人好客是从老祖宗们那里传下来的,老祖宗们在生活条件好了后,招待客人经常是大摆宴席,什么鸡鸭鱼肉,什么山珍海味各种上,我们都知道"民以食为天",可知它的后半句是"食以味为先"?在各种"味"的讲究下,一场宴席下来,十几道菜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如果是10个人分餐的话,光盛菜的餐具就得准备多少?另外又得给每人准备多大的桌子才不至于菜堆菜?此时,只有"聚餐制"才能让大家吃得舒心。
宋朝士大夫们同食一桌的情形结语西方的"分餐制"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在欧洲各国流行开来,而我们的"分餐制"比西方要早多少年?实在没有必要因为一个"分餐制"而去"舔"西方。再则,"聚餐制"和"分餐制"相比就一定是落后的体现?难道历史的发展是老祖宗们忘本的结果?老祖宗们当时变"分餐"为"聚餐"不是忘本,他们也会在诸如碗筷的摆放、敬酒的顺序等方面结合传统制定出一些新的用餐礼仪,由此形成颇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
当然,在当下这种特殊时期,呼吁"分餐制"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可以用一些措施来规避病毒传播的风险,比如公筷等,没有必要搞得好像不"分餐"就有多大罪过一样。
参考文献:
《周礼》
《史记》
《中外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史》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