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规定16两为1斤,筷子长7寸6分
引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韩非子·喻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享誉世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差甚多,比如东方国家中,在亚洲土地上的中国、日本等,餐桌上使用都是碗筷,吃的食物多以面食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以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他们传统的饮食习惯中,多是用叉子和餐盘,而食物也是以各种沙拉等为主,不像东方人习惯吃面食。中国的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可以说筷子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重要的工具,古代人要求制作好的筷子的尺寸为7寸6分,而16两则称为一斤,这些标准又是从何而来?1.7寸6分的筷子筷子是家家户户都有的餐具,是中国的传统用具,多是以竹子或是木头制造而成,筷子的原料都来源于大自然,使用也让人放心。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筷子,是两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在河南出土的一些文物中,考古学家们就发现筷子的踪影。而且在史料中也能找到筷子的痕迹,其中收载了商朝暴君商纣极其喜爱用象牙制作的筷子,象牙制作的筷子极其珍贵,能与他的地位相匹配。筷子是人们一日三餐都要用到的,筷子的轮廓是一头圆一头方,这是由于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于是筷子的设计也是天圆地方的。在使用筷子的时候,大多数人将大拇指食指都放在筷子的上面,而无名指和小指就在筷子的下面,而中指则就在正中间,这也是代表着“天、地、人”,符合古人的思想观念。古时的人们不仅在筷子的使用和设计上十分讲究,连筷子的长短也是十分的在意。取七寸六分是由于“七情六欲”,人本是“食色性也”,那么在“食”中也包含着“情”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可以在食物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也能让心情愉悦,筷子让美味能够送到嘴边,它是一个重要的使者。“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这是人们的普通生活,可口的饭菜和方便的用具是那么重要,苏轼这个大诗人,也是一个大美食家,在西湖为官之时,常常自创美食,东坡肉便是他的手笔,古人将饮食看的如此重要,那么对筷子便也是“爱屋及乌”,长度便也设为七寸六分,也是“七情六欲”的象征。十六两为一斤在现代的算法中,十两便为一斤,二十两为一公斤。古代算法和现代算法也是有着区别的,古代把十六两算为一斤的这个举措,主要来源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法律。当时百姓们之间存在着度量衡不统一的矛盾,于是在买卖交易中常是发生矛盾,秦始皇发现这个问题后,就让丞相李斯来解决,李斯便采用十六位进制,便将十六两定为一斤。关于“斤”的标准,还有另外一个故事。春秋时期的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他发明的鲁班锁,到现在都是孩童们的益智玩具,鲁班文化延续至今也依然繁盛。民间传言鲁班常发明许多便利人们生活的工具,比如雨伞、称等,最著名的应该是他为齐国修建的天梯,帮助齐国大胜。鲁班发明的木称,其称上的刻度是来源于天上的南斗六星,和另外的北斗七星一起定的。木称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在使用,许多去城中卖菜的大爷大娘们,都会在卖菜的背篓中装上一杆木称,相比电子称而言,它轻巧便捷,也不容易坏掉,农民们都舍不得换掉它,就坚持着用。鲁班根据天上的北斗和南斗,在称上刻下十三颗星,在他的标准下,十三两则是一斤。后来遇到李斯统一“斤”的标准,于是在称上添加上福禄寿的三颗星星,于是十六两便成一斤。结语秦始皇这个人物颇受争议,他在秦朝后期的黑暗统治受人诟病,可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统一天下的度量衡,这是时代的一大进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筷子的尺寸还没有统一规定的时候,市面上的筷子规格五花八门,有了新的标准,新的要求,也让制造厂商们有新的执行标准,筷子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史,其中囊括着古人们的智慧。参考资料:《韩非子·喻老》《次北固山下》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文章: 专家面对面家里实行分餐制应这样做在外 下一篇文章: 婆婆查出幽门螺杆菌,儿媳非要分碗筷,做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