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最懂中餐的西方人rdqu
外籍作者与中文译者有联系或熟识,这是常事。但《鱼翅与花椒》的作者扶霞·邓洛普,“一年有至少一半时间都在中国”。
碰巧,这本书的译者何雨珈也是个“吃货”。两个爱吃辣的“吃货”因为一本关于美食的书结缘,约饭约出了感情。
作者和译者成了好闺蜜,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扶霞·邓洛普
何雨珈
今年,扶霞推出全新美食随笔集《寻味东西》,闺蜜何雨珈当仁不让地再次担纲翻译,并写下了一篇译后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何雨珈这篇妙趣横生的译后记。
寻味东西正南齐北作者:何雨珈
扶霞一年有至少一半时间都在中国。
不仅在她的“第二故乡”成都,还天南地北地跑,去观察研究中餐各菜系的最新发展(一言以蔽之:到处吃饭)。有时候恰巧我也在同一地,两个“吃货”就自然地约个饭,对每个菜品一本正经地点评一番,或者埋头饱餐一顿。如果遇到她长居成都,我们更是隔三差五地约早中晚饭,分别的时候我总嘱咐她:“你多写哦,写完我来翻。”
最近两年她来不了,我外出就餐时少了这个饭友,挺不习惯的。饭友好找,扶霞难得。不仅因为她比我更了解从成都到全国“自上而下”的各类馆子,“卡卡角角”(四川话念“kakaguoguo”,“犄角旮旯”的意思)的地方她都记在小本子上,根本不用求助于点评网站。还有跟她吃饭特别单纯:吃的是美食,聊的也是。译她的书,看她的文章,跟她线下线上地聊,我自以为很了解她了,竟然每次吃饭还是能听到她发表关于美食的新见解,和一些我第一次听到的有趣故事——很久以前的,刚刚发生的——她总在经历,也总在表达。
扶霞的美食笔记
还有专属于我们的一些默契。比如一起吃火锅,点菜时我们会不约而同地第一个喊出“鸭肠!”;餐桌上有腐乳,我们会相视一笑说“Saycheese!”(我们总觉得腐乳和奶酪是相隔异国的“姐妹”)。吃一筷子油渣莲白,我们会前后脚地说:“这油渣不够脆。”一盘菜上桌,我们尝一筷子,然后抬头,说出提味的关键是味精还是高汤……她说我们是“国际辣妹子联盟”的盟友,我觉得她笑起来唇角就像包得特别漂亮的虾饺边。能这样吃饭,是“吃货”的人生乐事之一,毕竟每一餐饭对于我们来说都相当重要。饭友投契与否,其重要性不啻长途旅行中的同伴。
这样的饭友如今和我远隔重洋,我很想念她。
好在,人离得远,文字却在身边。翻译这本《寻味东西》,就像和扶霞在满世界地吃饭旅行。从前向人推荐扶霞作品的中文版,我总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需要看一个英国人写的中国美食?这本文集则不需要。原来美食江湖上的这位女侠,不仅浪迹华夏大地,还撒开了在整个地球飞来飞去。“我来,我看,我征服”,在她这儿是“我看,我吃,我写下”。
文集里的每个篇章都为我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从美食写到情感、历史、文化……万事万物,古今中外,各种精彩的故事与见解,各位已经看过,在此我不必赘述。只说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也和《鱼翅与花椒》一样,开心又过瘾:我总是兴奋地发其中节选的段落给朋友,比如她从考古挖掘出的残迹中品尝到数千年以前的藏红花,实在是太浪漫了……我翻译完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故事复述给朋友,我俩一致觉得这整件事情就像一首带着烟火味的宏大史诗,光想想就值得在星空下来上一舞。
川蜀之地有句方言叫“正南齐北”,大致意思是“严肃认真,不开玩笑”。比如,“正南齐北地说,何雨珈是个大美女。”扶霞寻味东西的旅程,乐趣多多,也“正南齐北”。她饱含赤子般的好奇、天真与浪漫,美食家对人间烟火的热爱,研究者深入田野又刻读资料的严谨执着,以及一个可爱人类的亲切与美好。她拥有在中西文化的海洋中寻找交融之处的有利位置与高超水性,也有在文化差异的壁垒之间碰撞的勇气。抛开我对她的友爱来客观评价,我并不觉得她在哪一个方面做到了顶尖,但种种特质综合起来,扶霞是中外美食界绝无仅有的奇女子,至少在我心里是这样。尤其当物理上的移动空间受到限制时,最要感谢她的文字,让我的心神游遍五湖四海世界,上下沉浮千年;如她所愿,这些文字成为我奉为珍馐的精神食粮。
扶霞做的素麻婆豆腐
其实,这两年扶霞比我更不习惯。她在伦敦的公寓厨房里供着灶王爷,放着各种中餐美食书,有万般齐备的中餐烹饪用具,家附近的中国超市也很容易买到中餐食材,几乎每天都做中餐吃。就这样,她还是总跟我抱怨:“从二十多岁以后,我就从来没有离开中国这么长时间!”“我的中文缺乏练习,都说得不好了!”“再不来中国我都要疯了!”
而我这个损友就比较“缺德”一点,用以回应的,总是几张最近下馆子的美食照片,聊解这位“英国人,中国魂”的遥远乡愁,也引来更疯狂的回复:“你怎么这样!我好嫉妒你!”
这两年,承蒙读者厚爱,常遇到有人当面称赞《鱼翅与花椒》翻译得很好,我总会解释:“是原文就写得特别好,我只是鹦鹉学舌,恰巧学到了很动听的声音。”这不是谦虚,是“正南齐北”的真心话。算上这一本,我已经翻译过扶霞的四本作品了:两本饮食文化札记,另外两本算是以菜谱为主的地方饮食百科。在翻译每一本的过程中,我们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时候会一起商量如何将一段文字以更适宜恰切的方式呈现给中国读者。以我有限的认知,这绝对是很难得的翻译经历,于自己微茫的译事生涯,更是大幸。
唯有祈愿以后能多一点这样的幸运。这是督促扶霞继续写下去的意思,你写完,我来翻,正南齐北的!
何雨珈于年冬
-End-
《寻味东西》
作者:扶霞·邓洛普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标题:扶霞美食随笔集译者:何雨珈出版年:-4
扫码即可购买
“我希望自己的英文作品能够促使西方读者摈弃偏见,重新思考对中餐的态度;也希望它们被何雨珈翻译成中文后,能让中国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对所谓“西餐”的成见。”在这部美食随笔中,扶霞通过“吃东吃西”“奇菜异味”“心胃相通”以及“食之史”四大主题,用自己一贯的细腻与幽默笔触,生动描写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各种差异和关于美食的精彩趣事。
《川菜》
作者:[英]扶霞·邓洛普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副标题:尝到了川菜也就尝到了生活。译者:何雨珈出版年:-12
扫码即可购买
一餐一饭,体会中华饮食神髓,一朝一夕,烹饪日常生活至味。英国美食作家扶霞,痴迷中国美食,千里迢迢来到四川,潜心研究川菜的起源、发展与烹饪技法。在《川菜》一书中,扶霞将20多年的经验汇集一册。诸多关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的观察分析述诸笔端。
全书涵盖道经典川菜食谱、56种烹饪手法、23种独特调味。从锅碗瓢盆到配料香料;从大众熟知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到当地才能吃到的自贡小煎鸡、桥头一嫩、活水豆花、峨眉豆腐脑、蛋烘糕。在诸多滋味中,也尝到了活色生香的生活。走进扶霞眼中的川菜,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人站在世界的坐标里认识自己的文化,以及自己的一日三餐。
往期精彩回顾一个邮政人的前世今生把“小公主”说成“小公举”是怎么回事?影响世界的个印刷故事如您需要购书,请联系青苑店长
ID:xingchendahai
交通提示:乘坐公交13路、路、28路到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站下车即到。或乘坐地铁1号线自师大南路站2号口步行米即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