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碗筷 >> 碗筷介绍 >> 在病房下

在病房下

皮肤白癜风名家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32309.html

(承上文)护士鄙夷着在走廊里转了一圈,忽然认出我昨天溜进去看过他媳妇儿,于是把我盘问了一圈,直到确定我真的不是他亲戚,才悻悻地转身回去,给9医院的食堂餐。

可是从那顿早餐开始,之后的一顿又一顿饭护士都订烦了,出来接危急病人进ICU时让家属赶紧去交押金的声音格外大。

有一天ICU奇怪地很少有病人被送来,于是医生护士在 道门里开会讨论。有人听了回来说,医院要派人去那个男人家里找,想求他们把人接回去——因为他媳妇儿已经可以出院静养了。她太能吃,一顿要吃两份食堂餐。

医院去找了两次,男的家里一个人影都没有。于是大家聊天,医院会不会派个车直接把人送回家了事。有人拼命摇头,那医疗费怎么办?

人到底还是送走了,医疗费怎么办则成了走廊里的一个谜。 还是护士互相吐槽被人听见,说估计这要算他们科室的坏账了,这事儿才算告一段落。

我是没什么心思跟他们一起八卦这些,因为在ICU的第八天,医生说我妈终于有要苏醒的痕迹了,建议转到普通病房,边静养边等。ICU太吵太乱,家人也不能接触,不利于恢复。

全家人很紧张地讨论了好久,都担心离开条件 的ICU转到普通病房,万一有突发状况来不及抢救怎么办。可医生那边一直催,没办法,我们连夜通过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送了礼,找医院领导说情。 主治医生带着一脸神秘莫测的笑意叫我进去,开了五千多的人血白蛋白和蛋白粉的单子,让我去他指定的地方买。

母亲可以继续留在ICU观察了,我们稍微松了一口气。可是不过短短几天,因为床位实在紧张,我妈还是被要求转到普通病房。

医院里跑上跑下,了解各式流程,办理各种手续,同时跟单位续假。因为转到普通病房进入恢复阶段,这可不是一周两周能解决的问题了,长期请假也不是个事儿。每次等电梯时,我都会出神,考虑要不要辞职。两个姐姐家都做点生意,是需要每天开门的那种,都有一家人等着吃饭。我的孩子小,只用考虑能不能维持生活就够了。

不过这个问题被我姐和父亲阻止了,我得承认在生活经验方面,他们比我理智。

所以在普通病房照顾病人上面,我开始不断暴露易怒、急躁、没耐心等毛病。

在病房里

虽然我没照顾过几次病人,但我觉得,我妈可能是世界上最难伺候的病人。

转到普通病房的第二天,她慢慢有了苏醒的意识,开始睁眼,认人,说话,能进流食。我们欣喜若狂,甚至打乱了父亲、大姐、二姐轮流我常驻的顺序,全家人挤在小小的病床前,手忙脚乱地热闹了一整天。没有语言和文字能描述清楚这种让人百感交集的庆幸,我们也没有意识到,在接下来我妈漫长的恢复过程里,这只是让人高兴的短暂一天。

一个人躺在勉强能容纳自己、两边有栏杆、一头能升高的单人床上,两个鼻孔插氧气管,嘴里插着流食管,胸前是二十四小时监测的心电图,身上还有导尿管,一只胳膊打吊针,另一只要随时监测血压,手指上绑着检测仪。为防止她夜里翻身碰掉吊针针头,睡觉时两手两脚都要绑在床架上……

我不知道这种比五花大绑要难受多少,但是从苏醒的第二天开始,我妈就把她几十年来最暴躁的脾气率先全部恢复了。她一个早上就能焦躁地扯掉七八次针头,弄得胳膊上全是血。后来胳膊实在没地方再扎,只好在脚脖子上找血管。几个护士每天都会被我换着请来两次以上,我不好意思到甚至动了自学扎针的念头。

白天还好,夜里这么折腾,就需要两个人分上下半夜守着,黑夜里的又困又怒,让我在ICU都没有过的崩溃情绪,这会儿每天都会冒出来……

连续昏迷了八天,我妈并没有充足的精力清醒着去拍片、做各种检查,更谈不上配合,这些每天都需要来一轮的检查,一旦需要抱起她上检查台,就是我尴尬到崩溃的时刻,我真的抱不动。医院的医护用夹杂着不屑、嚣张和不耐烦的鄙视,才能激发我的潜能……

没办法,她甚至还分不清白天和黑夜,脾气上来了,怒吼、嘶喊、哭闹、 要活、破口大骂,完全顾不上病房里是三张病床,另外还有两个卧床多年的病人。庆幸的是,那两位病人是长期昏迷状态,也叫植物人。可是,人家还有陪护的家人呢。

靠里的那位病床上的老人很瘦,擦洗时偶尔瞥到,几乎可以用皮包骨头来形容。他在这间病房已经住了快十年了,所以占了房间里 的位置,床的前面和右边都有窗户,而且离卫生间最近,甚至还有一处小客厅似的地方用来吃饭和休息。陪护的是他老伴,还有一个护工,每天擦洗两遍,喂三顿饭,每小时翻身一次。

据护工悄悄吐槽,床上的叔叔没办法挑剔了,可阿姨要求实在太多,他已经是第十三位护工了。嗯,刚来两三天,我就见到护工跟阿姨吵过好几架了,最激烈的一次他收拾了被褥衣物,坚决要结算工资走人。 闹到阿姨的儿子来调解,给护工道歉,请他出去喝酒,另外每个月加一百块钱,事情才算过去。

每天被挑刺的护工终于赢了一次,阿姨则握着老伴的手哭诉了好久,说别人每天去跳广场舞,到处旅游,逛公园锻炼,她哪也去不了,哪怕过年也一天不落地待在这间病房,整整十年……她也想过放弃,只要拔了管,几天就能解脱,可是老头在一天,他的医疗报销就能支撑住院开支,退休工资还能养活一直不工作的儿子和已经读初中的孙子……感觉她像是借机把心里的苦诉给我们听。

中间床上的老人病情更严重,几乎毫无意识。里面床的老人偶尔还会打喷嚏,喂食急了还会噎着,他则每一刻都无声无息,安静得吓人。而且他吃得很胖,每次翻身他老伴都帮不上忙,需要两个护工一起。给他擦洗完一次,俩护工得喘息着休息好一会儿。

据说老人的几个孩子都很有出息,即使老伴已经同意放弃,但孩子们坚决不肯,争抢着凑钱维持。老人有个女儿,白天在学校上课,下班就到病房陪着。据说她是几个子女里 一位留在老家工作的,出工出钱总得占一样。

两位老人的陪护一开始都表达了主动的善意,对我妈不分时间的大喊大叫和哭骂吵闹表示了理解,说恢复总有个过程,刚开始都是这样的。可是时间久了,特别是午休或者晚上,被吵得没法安睡,他们逐渐表露出厌恶、烦躁和愤怒的情绪。

没办法,只能一天一天熬。好在无论我妈怎么表示要放弃,她的检查结果终究一天一天在缓慢地改善。一个一个撤掉各种管子,练习吃饭、下床、走路、上厕所,一切宛如训练一个新生婴儿,只是需要更快的节奏,和更丰富的耐心。

特别是走路,两三个月之前,我刚刚陪着我的女儿学会走路,如今又要面对我妈重新练习走路,可是一个十几斤的孩子和一个一百多斤的胖子,练习走路完全不一样。孩子对走路是没有畏难、放弃和恐惧的,只有好奇。

在病房外

病房外的走廊,简直“风雨交加”,正能量负能量更替——你偶尔会听到一场凄惨的哭泣,那是恢复无望或者无力继续,只好放弃维持植物人的家属。当然,每天更多的是在练习走路的大人们。

有的还在恐惧的起步阶段,像我妈这样一步不肯迈,甚至脚都不愿意沾地的,无论你怎么鼓励、安慰,还是烦躁、愤怒、呵斥,她坐在凳子上就是不肯动弹。

有的已经开始适应挪步,一个在工地被半空掉下的砖块砸掉小半个脑壳的中年人,从来不需要别人的加油鼓励,他都是拖着照顾他的媳妇儿来回练习走路,尽管走得歪歪倒倒。他媳妇儿经常会莫名开始哭,说他其实什么都知道,他不恢复,家里没人能挣钱养家……

每天戏最足的,是一位扶着助行器的退伍老兵,中风三次,做了两次开颅手术,可是走起路来虽然只有身体一侧突兀地往前挣扎,可是他挺胸、收腹、抬头,竟然走得风风火火。围观的人多了,他还要唱上两段“雄赳赳、气昂昂, ”,气氛很感染人。

我着急、生气,朝母亲发火,可是对她似乎一点作用不起,说急了她还会从坐着的凳子往地上一倒,简直吓得人 飞魄散。

没办法, 还是听医生的,先劝她愿意双脚沾地,然后在脚上各拴一条布带,让她双手扶着墙上的栏杆,支撑身体站住,然后我拉着布带,父亲扶着她,一点一点挪步,一组一组坚持,直到单手扶墙可以溜达十来米……

在我请假的时间和伺候病人的耐心双双到达极限的时候,主治医生找我谈话了,医院床位还是太紧张,我妈的情况已经稳定了,药和吊针可以开了带走。接下来是漫长的恢复阶段,建议回家静养。

我得承认,这简直解救了我濒临崩溃的情绪和心理。我越来越怀念每天忙碌却可控的工作,劳累却开心的生活,这些以前遍布槽点的日子,如今都幻化成美好。

我也知道,接下来考验的就不是我了,我一转身就逃回往日的生活里,父亲和两个姐姐将面临情绪紊乱、脾气暴躁、随时翻脸的母亲。我hold不住她,父亲更是维持着几十年的简单粗暴,姐姐偶尔回家,谁知道各自能忍受多久?

可是,我妈的下一步只能是离开病房,回到那个门前有条曾给她恐怖瞬间的马路的家。没想到过程那么简单,一句话就够了——医生跟她谈话,几乎没铺垫几句,就说了一句“你看,住院多贵啊”,我妈马上就点头同意,回家。

回到北京的我,几乎没用几天就迅速淹没在往日的生活节奏里,忙碌让人麻木,大部分时候我都完全想不起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原来生我养我的妈妈曾经历了一场离死亡那么近的车祸。

偶尔趁着周末回家看望我妈,医院并没好哪怕一星半点。她每天的生活内容, 的一部分就是生气、发火,骂父亲做饭难吃,指责姐姐不够关心她,埋怨我这个儿子根本就是白生养了。她拒绝练习走路,觉得无论怎么吃苦、受罪、折腾,也恢复不到过去了。

我妈的口头禅变成“让我去死吧”,因为她觉得被依靠了大半辈子,现在拖累了所有人,她不愿意。她还会在没人关心她发泄情绪的时候,故意在大家面前从椅子上“咕咚”一声摔到地上,或者在吃饭的时候一把把碗筷推得老远。

在我回家看望她时,她甚至故意把大便拉在裤子上,然后坐在门边看着我一遍一遍清洗干净……

我们所有人都按捺着怒火,拿出全部的小心,磨练着从未有过的耐性,但一切都似乎于事无补。生活和我妈一样,丝毫没有变好的迹象,每个人都只能无奈地忍着,受着,熬着,期冀着会不会哪天突然奇迹出现……毕竟我们全家人都算良善,从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情,我们不该受这种 。

可是,日子和人不顺的时候,每一天都那么慢,慢到简单、急躁、粗暴的父亲已经崩溃成了习惯,又渐渐接受了现实。

直到有一天,父亲给我打电话,说门口的省道又他妈出车祸了,村里两个老太太早起去散步,在村口被一辆货车的车尾扫倒了,当场死亡……

那两个老太太我都知道,跟我妈同龄,可能比我妈岁数还小一点,身体一向很好。

父亲接着说,小半个村子都惊动了,去帮忙置办丧事,只有我妈,听到这事愣了好一会儿,不说话。然后她自己驻着个拐杖,开始在院子里溜达起来,现在已经自己练习走路大半天了。

本文收在《十八岁出门吃饭》一书中

京东三本套装签名本请戳↓“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55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