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娘11以此为准
凡尘俗世,尽在其中
苦娘11
闻敬
前情回顾:
苦娘1
苦娘2
苦娘3
苦娘4
苦娘5
苦娘6
苦娘7
苦娘8
苦娘9
苦娘10
秀珍放羊时,认识了一个邻村的老头儿,俩人经常一起放羊,聊天。慢慢地就熟了。
有一次聊天时,说起孩子找对象的事儿,老头儿说,听她妹妹来家里时说起过,妹妹村有个小伙子长得不错,挺精神,托妹妹给小伙子在娘家村里给张罗个对象。
“要不给你家闺女问问?就是有点儿远,离咱这有三十多里地。”老头说。
“问问吧!等闺女回来,相相见见,以后年轻人都有摩托车骑,三十里地,也不是个道儿,万一要是成了呢!也解了我的愁了!”秀珍说。
腊月里傻娟儿从上海回来了。
在老头儿和老头妹妹的引见下,相见了那个小伙子。
没想到,一相见,傻娟儿很满意,小伙子人长得精神,又爱说,正是她要的类型。
相完后,小伙子的家人非要请傻娟儿去家里吃顿饭,说让她相看一下家里房舍。
那家条件不错,家里有五间新房,拖拉机三马车摩托都有,未来的婆婆也很敞亮,能说会道,对傻娟儿很是热情,拉着她的手跟她说:一眼便喜欢上她了,从早就喜欢这种实在、性子直的人,将来跟她儿子成了,什么活儿也不用干,光等着享福!
傻娟儿从小也没听人夸过她,心里甜得很。
就这样,亲事儿就订下来了。
别人家订婚,给八百,傻娟儿婆婆家给了一千二。
另外未来的婆婆还给买了一身毛衣毛裤。
“啧啧啧!傻娟儿到值了钱了!”
对于这门亲事,无论是人还是家庭,傻娟儿都很满意,秀珍和老歪也很满意。
春节过后,傻娟儿又回了上海,因为离得远,打电话又贵,俩人也没太多的联系,然而春天一过,男方家里却通过媒人捎了几次口信儿来,催着结婚。
说都老大不小了,互相也没什么意见,就别总放着了,房子也准备好了,男方的老奶奶八十岁了,天天盼着抱重孙子呢。要求催着傻娟儿回来结婚,愿意出门儿,结了婚以后,小两口儿一起去,还是个伴儿,不是更好吗?
当然,每次来,都特地让媒人给大包小包带上一堆东西。
于是,在家里不断地催促下,傻娟儿辞掉上海的工作,回来结婚了。
只待一说定了结婚,一应的家俱,男方家就都买好了,冰箱、洗衣机、彩电、沙发、组合家具,满满地买了一屋子。
结婚的彩礼别人家一般都是三千八。傻娟儿婆家给了六千。
傻娟儿的对象,又专门陪着傻娟去省会的大城市挑了几套衣服,别人家娶媳妇买新衣服,一般都是去县城买,傻娟儿对象家里条件好,又说娟儿是从大上海回来的,见过大世面,小县城的土货配不上,必须去大城市里挑才行。
买了衣服,又买了三金,那时候农村结婚时兴给女方买三金,但大多数农村家庭,条件一般三金都买个小一些的,算有,也就是了。
傻娟儿婆家给买的都是实在货,项链一条顶别的闺女的三条粗,戒指老大,耳坠子耷拉老长,其实傻娟儿从小到大,连耳朵眼儿都没扎,可是也买了。
婆婆家说了:别人有的,咱必须有,别人没有的,咱也有。
他们家还给傻娟儿买了一辆女式的摩托车,说离娘家远,有辆摩托车,回来回去的方便。买后,直接就送到傻娟儿家来了。
送嫁妆那天,那辆新摩托车,绑着绸子布的大红花,贴着红底儿黑字的双喜字,连同陪嫁的被褥、洗脸盆、锅碗筷子勺子等一干用品,一起装在了一辆大三马车上。
从傻娟儿家巷子口,开上大路,开出村。
“啧啧啧,瞧瞧!人家找的这主儿,真好!”这让许多闺女们羡慕不已。
其实,更让人羡慕的还在后面。
傻娟儿结婚,穿了一件水红色的婚纱。
婚纱是从城里租来的,据说一天就要一百二十块钱。为了配婚纱,还化了妆,盘了头发,头发上,还打了发胶,插上了好几朵小红花儿。
她可是村里第一个结婚穿婚纱的闺女。
那时候村里的闺女结婚,也就是买身儿普通的红衣服穿,头发也不盘,长头发的扎个辫子,辫子上插个红绫花儿,短头发的,戴个红发夹。
谁穿过婚纱呀,见都没见过。电视里见过结婚穿白婚纱的,村里人老人们都看不惯:哼!大喜事儿的穿一身白,丧气!
村里人觉得喜事儿就是要穿红的,虽然年轻人已经明白婚纱是纯洁爱情的象征,但是没人敢穿,家里的老人也不愿意。
傻娟儿的红婚纱又引起了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