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真让人难以忘记
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世代流传。饮食的当初,人们只是为了维持生命,经历漫长的发展,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吃得有风味、有特色。重视饮食卫生,追求饮食营养,探索饮食健康,逐渐发展成了美食理念,形成了饮食文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文化有被淡化的趋势,而作为传统习俗和美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需要发扬流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特别是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影响深远,更需要我们去了解,去品味。
春节的团圆饮食。春节,又叫“过年”,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三十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期间最重视的就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这两天意味着旧年的结束,新年的开始,所谓“辞旧迎新”。自古以来,就一直被人们重视。过年的饮食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从腊月开始,人们就置办年货。杀年猪、熏腊肉、灌香肠、推豆腐、做年糕、磨汤圆、买零食、购对联、做春卷、缝新衣、大扫除等等。忙里忙外就是为了过一个好的新年。
过年的团圆饭,有菜有饭、有汤圆有饺子、有腊肉有香肠、有面条有年糕。过年要吃鱼,预示着年年有余;要吃鸡,预示着吉;要吃肉,预示着有财不漏。吃鸡吃鱼时,当天只能吃中间,不能吃头和尾,表示好运有头有尾;菜品的数量要双数,表示好事成双;要求六道主菜或者四道主菜,表示六六大顺,或者四季发财。除夕夜,还要吃“守岁宵夜”。正月初一的早上,要吃红糖馅的“大汤圆”,预示着新的一年将“大红”,行鸿运。
灯会美食。新年期间,不少地方会组织灯会节庆活动,灯会美食也会随之登场。糕点、烤红薯、锅盔、烤串、肺片、烧鸭、糖油果子、卤肉、麻辣兔头、酸辣粉、豆腐脑、凉粉凉面、麻圆等小吃、点心和水果,应有尽有。这种一边看、一边走、一边吃的特色饮食,让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
“保保”节美食。“保保”就是“干爹”“保爷”的意思,是过去人们认为有多个“爹”可以更好地保护孩子,所以就有了找“干爹”,拜“保爷”的说法。有的民族(布依族叫“拜保爷”、“撞保爷”)有“保保节”的习俗。保保节当属四川广汉最为隆重和特别。父母为孩子找到保保以后,就请到家里,好酒好肉、好菜好饭,得准备一大桌,让孩子的保保一家人吃好喝好,以示对保保的重视和尊重。然后“保保”还得准备一大桌好喝好吃的酒菜回请。据说,还可以从待客礼数可以决定以后礼尚往来的情况。
生日饮食。大家知道生日吃蛋糕外,是否还知道生日有哪些饮食的习俗呢?生日有举办生日宴席的风俗,有吃寿酒、寿面、寿桃、寿蛋的习俗。有的地方,谁过生日,就会邀请附近年龄最大的寿星,让过生日的人给寿星敬酒,然后寿星回敬,以表示过生日的人也能活到寿星那么大的年龄。寿面又叫长生面、长寿面、“生日汤饼(古时把面条叫做汤饼)”、“长命面”,唐宋时期就有吃长寿面的习俗。有的地方要求这碗面只加盐做成清汤面,寓意是清淡寡欲方能一生平安。有的地方习俗是吃长寿面时,一筷子一口,不能将面条咬断。吃寿蛋的习俗是生日当天必须要吃两个带壳的煮鸡蛋。寓意好事成双,从生日当天开始到明年过生日的时候,一切就像鸡蛋一样圆满。
饮食中的筷子文化。无论是宴席还是做客,主人拿块,客人才能拿筷子开始夹菜,不然就有喧宾夺主之嫌;吃饭时,不用筷子了,要把筷子放下,不能拿在手上玩耍;喝酒和饮料,或者敬酒时,不能一手举杯一手拿筷,必须放下筷子;筷子夹菜时,要先看准哪道菜之后再去夹,不能拿着筷子在桌上犹豫停留,显得“举筷不定”,有对主人表示菜品不好吃的嫌疑;不能拿着筷子在汤菜里面夹菜或者搅动,有洗筷子之嫌;不能用筷子在盘子里面去翻动、挑菜,有让别人吃剩菜之嫌;忌用筷子横着戮菜,特别是烧白之类的,横着一筷子,恐怕全盘的肉就剩下不多了;不能筷子上沾着饭粒、菜屑;不能把筷子插在碗中间,有祭奠之忌讳;忌用筷子敲碗、敲盘,因为敲碗敲盘的行为乃乞丐之所为;就餐吃饭聊天时,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
可见筷子的饮食文化海蛮多的,毕竟筷子自古就有使用筷子的习俗。在有的红白喜事中,“红事”和“喜”事,指结婚和生子,吃饭得用上端染红或者缠有红丝的筷子;“白事”是指丧事,有的地方,有七八十岁年纪比较长寿的人去世后,客人吃完酒席,有把碗筷悄悄拿走的风俗,称为“拿丧”。意思是可以让自己长寿。后来就形成了主人家避免碗筷越吃越少,就干脆每个人直接送一副碗筷。
可以看出,有的饮食文化,还真的很有特色,有祝福、文明、安全、重视、尊重、感恩、怀念之意。取其精华,让有意义的饮食文化更有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