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柘乡情rdquo乡土柘
(编者按)“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又是一年一度端午佳节,全国各地、海内外柘荣籍乡亲、乡贤因疫情等原因留在当地,无法返乡过节。为进一步温暖人心,厚植乡情。县委统战部、工商联、侨联持续刊发乡土柘荣系列文章,追思乡愁、倾诉乡情、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柘荣油卷面小史(吴纯生)
柘荣不仅有享誉中外的太子参,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最能代表柘荣美食的是大名鼎鼎的牛肉丸,泥鳅面,但进入80年代以来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却是柘荣油卷面。它走街过巷、登堂入室,田间地头、工地厂房、商铺店肆,无处不留下香喷可口触手即食的身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柘荣溪坪街景,拍摄:陈雨辰
作为享誉闽浙的的柘荣油卷面其风靡小吃界实实在在是柘荣人的独创,溯本追源其问世的历史之间至今也有近百年之久。
溪坪下街人,年届60的刘桂香是柘荣油卷面的第三代传承人。她的手艺则自于其母陈石莲(上城人87岁),而其母的制作油卷面则又是传承自其外婆马陈氏(若健在已是岁)。马陈氏出生在与柘荣城郊乡毗邻的福鼎楮楼村,马氏自小心灵手巧18岁那年嫁与邻近的福鼎溪尾村陈姓人家。丈夫家很是贫困,夫妻双双到溪头村一个陈姓财主家帮佣做事。丈夫当长工,马氏则在主人家做饭。这个村的一般小康村民每年都有用米浆制作米面干的习惯,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家里劳力在山上劳动时煮点心之用。马陈氏每天除了做饭还要给在山上或地头劳作的长工做点心。常常是煮米面干当点心,并且还要负责送到劳动的地点。一天不停操劳很是辛苦,常常是累的直不起腰。一天,当时马氏想米面干点心不但要煮,且要碗筷。送点心时崎岖山路地头路滑一不小心点心溅滴出来,怎么才能用米浆制作成既方便携带又好吃的点心呢?恰好那几天财主家办喜事留下好几缸的猪油,于是她几经琢磨实验终于自创成这又香又好吃又方便携带的油卷面了。不过那时这点心也仅是在村里村外村民食用,真正成为商品得以推广的则是在50年代初其女陈石莲嫁到柘荣上城后。然而基于那时商品经济的不发达,陈石莲制作的油卷面也只能是在街坊之间悄悄的卖,进入大集体年代“割资本主义尾巴”陈石莲哪还敢卖油卷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柘荣县城十字街边,拍摄:傅熹
80年代改革开放刘桂香承继母亲的手艺,在柘荣第一个卖起了油卷面。一俟问世,其食用方便性以及因人而异的口味多样性,即大受欢迎,一时供不应求。为此刘桂香指导教授了郑带弟、游爱美、魏夏容等徒弟,而徒弟们又传与游爱莲、吴玉梅、林翠云等人。到现在也不知道传了几多人,反正啊,福鼎霞浦、福安乃至于浙江泰顺、苍南甚至于更远地方都有了柘荣油卷面的身影。
图片转载自网络
柘荣油卷面它不仅是柘荣一道美味招牌,也承载着柘荣饮食文化的内涵,体现“马仙之乡”的美食风格;保护和弘扬柘荣油卷面即是在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它纯手工制作,其工艺并不太复杂,你不妨试试:
图片转载自网络
图片转载自网络
一、陈米(一年以上)或硬质的米浸泡2个小时以上;
二、1:8的米水的比例,以石磨磨浆调上适度的盐巴、味精以及各类配料(肉末虾米等);
三、置浆竹蒸屉热水蒸3分钟取出卷面,两面均抹上葱头油(猪油加葱头八角等熬制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