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夫妻创业励志故事

白癜风要怎么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411/6159813.html

鸡哥传奇

文/张锡荣图/月轩

图为:贺大平

鸡哥说他的真名叫贺大平,他是开饭店专做辣子鸡的,并且做的还是赶水的乡村辣子鸡,并且一做就做了十三年,并且天长日久的一不小心,就把贺大平做成了鸡哥。

贺大平成了鸡哥,鸡哥的故事就成了传奇!

——作者题记

图为:色香味俱全的赶水乡村辣子鸡

第一章麻辣鸡锅香飘十里

鸡哥说,要听他鸡哥传奇的故事,就要了解綦江赶水乡村辣子鸡的来历。

鸡哥说,他要先给大家讲一个贺家辣子鸡的故事,大家才搞得醒豁。

綦江赶水乡村辣子鸡,是一道经典的川渝地区的特色传统名肴,因缘于重庆綦江赶水贺家辣子鸡而得名。

清乾隆年间,贺昌庸在綦江赶水松坎河西岸,开了一家路边农家食店。一道嫩、麻、鲜、香味道纯正,让人垂涎的“烧鸡公”招牌菜,把生意做得很是红火。

贺昌庸为人本份,童叟无欺,在当地口碑不错。

赶水与贵州遵义相邻,地处高寒山区,当地人都非常喜欢食用朝天椒驱寒祛湿。贺昌庸在做烧鸡公这道菜中,通过加入大量的朝天椒和当地特产的方竹笋,做出来的鸡肉麻辣鲜香爽口,香味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在贺昌庸食店往北约50米路西头,是清政府东溪巡司所在地。巡司内有驿站,各级官员往来都在巡司驿站下塌。

乾隆五十七年(年),在赶水发生了一桩“孙打婆”疑案,由于孙氏家人对此案判决有异议,此案最终报送到了京城。为此,乾隆皇帝派出钦差赴重庆府暗查实情。

一日傍晚时分,钦差一行人来到贺昌庸家的食店打尖。贺昌庸见是官家大人驾到,自然是不敢怠慢,忙迎上前热情招呼,又吩咐店小二逮一健壮雄土鸡宰杀洗净切块,用自家传统技术精心烹制后,贺昌庸便小心翼翼奉上。

哪成想,钦差夹了一块鸡肉刚一上口,脸色瞬间大变。把在一旁侍候钦差大人用餐的贺昌庸吓得不知所措。

钦差咀嚼着嘴里的鸡肉,越嚼越香,在一番细嚼慢咽的品味过后,忽然转怒为喜,大呼“好味道,好味道!”

贺昌庸顿时如释重负,松了口气。

原来,钦差大人是先为辣味所惊,后为香嫩而喜。当钦差大人得知此味是因佐料中有当地的朝天椒、花椒为主要原料才麻辣到极致后,便问贺昌庸此道菜为何名?贺昌庸答曰“烧鸡公。”

钦差摇了摇头说:“烧鸡公?不妥不妥。”

贺昌庸心中一喜,连忙拱手作揖说:“请大人赐名。”

钦差随口说道:“麻辣鲜香,就叫辣子鸡吧。”钦差又问:“店家贵姓?”

贺昌庸答曰:“免贵姓贺,名昌庸。”

钦差一时兴起,喊道:“取笔墨纸砚来。”随后,便提笔疾书了“贺家辣子鸡”五个大字。

后来,贺昌庸将“贺家辣子鸡”五个字制成匾额,悬挂于食店门楣上。

“贺家辣子鸡”五个字写得苍劲有力,浑厚醒目,为小店增色不少。

在贺昌庸的精心经营下,贺家辣子鸡生意天天食客云集,慕名而来的食客座无虚席,生意蒸蒸日上。

贺昌庸长子贺如榜,生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年)。他幼读私塾,识文断字,为人精明强干,办事有主见,成人后又深得其父真传,学得了一手烹饪辣子鸡的好技艺。

贺如榜天资聪明,他发现在赶水经营“贺家辣子鸡”仅能够维持生活,并无多少盈余。于是他便拿出多年的积蓄,在綦江县城河边开了一处名为“福满楼”的饭店,主打菜仍是“贺家辣子鸡”。

“福满楼”饭店开张后,食客们争先恐后来店品尝,以饱口福。没多久,贺家辣子鸡的美名就传遍了全城。

后来,民间还流传一首诗赞美“福满楼”饭店:江边福满楼,赶水贺家开,鸡香飘十里,客等城门外。

图为:色香味俱全的赶水乡村辣子鸡

第二章命运多舛艰难传承

鸡哥说,这就是他家“贺家辣子鸡”的来历。他家的“贺家辣子鸡”当时在綦江是响当当的餐饮品牌,是百年老字号,距今已经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

“贺家辣子鸡”到今天历经了九代传承,像大多数民族品牌老字号的传承一样,饱受了沧海桑田的风云变幻和战火的洗礼。

“贺家辣子鸡”在创立发展传承过程中,经历过创业之初开“福满楼”饭店最鼎盛的时期,也遭遇过同行陷害,“贺家辣子鸡”关门大吉的悲哀。年武昌起义爆发,炮火很快席卷全国,“贺家辣子鸡”只得闭店歇业。抗战爆发,“贺家辣子鸡”食店又遭受过民族危机的中的重创。解放后,“贺家辣子鸡”食店重见天日,生意又一次风生水起,一度曾红片綦江半边天。但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年公私合营开始后,“贺家辣子鸡”食店又一次闭店歇业。

鸡哥说,年文革开始后,破四旧风盛行全国,他的爷爷贺正云怕家中因为开过店铺而被批斗,自己便用斧头,含泪将年的“贺家辣子鸡”牌匾辟毁后,当柴烧火做饭“毁尸灭迹”了。

自此,“贺家辣子鸡”成为了历史。

鸡哥说“贺家辣子鸡”虽然命运多舛,但还是艰难的传承了下来。历经后人不断探索和发展,传到第八代他父亲贺永森手里的时候,那时正值改革开放伊始,他父亲虽然继承了“贺家辣子鸡”的制作方法,但此时的贺家已无力经营生意,他父亲也只能在附近乡村的红白喜事上,才能展现“贺家辣子鸡”的手艺。

鸡哥说,他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鸡哥的故事,必须先从他已经久违了的真实姓名——贺大平说起……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蓦然回首,“贺家辣子鸡”已走过了两百年的光阴。年,贺永森的儿子贺大平出生了。

贺大平是“贺家辣子鸡”的第九代传人。

贺永森由于生不逢时的缘故,他一辈子都没有实现开餐馆经营“贺家辣子鸡”愿望。重振“贺家辣子鸡”的使命,历史性地就落在了儿子贺大平的身上。

图为:赶水铁石垭贺大平老家的土坯房子

贺大平,从小就生活在赶水铁石垭的一座高山上。当时山区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一家4口人蜗居在20平米的土坯房子里。

父亲和母亲在山顶上靠种地为生,但一年忙到头始终也解决不了肚子的温饱。父亲是个勤劳朴实的人,农闲时就在村子里串门理发、修电筒、磨剪刀。遇到红白喜事就帮忙给人做酒办厨,找些零碎的分分钱补贴家用。

贺大平6岁时,父亲把他送到邻村的小学念书。每天早上,贺大平要割完一筐猪草后才到学校去上学,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贺大平的外婆家住在赶水镇上附近,舅舅就在国道赶水适中街上开了一家路边餐旅馆,为过往的长途汽车驾乘人员提供食宿服务。

图为:贺大平(左一)在洗刷碗筷

贺大平10岁的时候,一到放假就去舅舅的餐馆蹭吃蹭喝。白天在餐馆里刷碗扫地,晚上就铺块木板睡在大门口帮客人看守车辆,防小偷盗窃车上的货物。

小学六年时间一晃而过。就在这一年,贺大平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大事件。他清楚的记得那个令他终身难忘的日子:年6月29日。

那天夜里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大作,街上停电了。

贺大平仍然像往常一样在舅舅的餐馆门口看守车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狮吼似的风伴着电闪雷鸣,和着倾盆大雨,阴森森的恐惧不时拍打着他幼小的心脏怦怦直跳。

就在这时,贺大平好像听见了风雨中有人在喊他的名字。原来是伯父从十几里路的老家走路来传信,贺大平的父亲因为疾病身故了。

夜沉如墨的半夜时分,贺大平跟着伯父顶着倾盆大雨,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步履维艰,摸黑回到了老家。

第二天正是贺大平小学毕业领初中录取通知书的日子。

父亲去世那年贺大平才13岁。母亲告诉他为父亲治病,家里还欠了邻居几百块钱的账。在当时,几百块钱那可是一笔巨款,那时一个月一个人的工资才三四十块钱啊。

第三章怀揣梦想五味杂陈

鸡哥说,当时他就是一个小孩子,他端着父亲的灵位,参加葬礼的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的邻居,看着他可怜巴巴的样子说,“这么小的娃儿就没了父亲,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年9月,在亲人们的鼓励下,贺大平去镇上念了初中。

在上中学的日子里,贺大平整天都想着母亲一个人在山上种地维持生活的艰辛,没法静下心来学习。直到后来,贺大平的外公把他母亲接回娘家生活后,贺大平悬着的心才稍微平静了些。

都说没有娘的孩子像根草,但贺大平没有了父亲,他总感觉自己没有了天好悲哀,前途好渺茫。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不久,父老乡亲们纷纷丢下手中的锄头镰刀去广州深圳打工了,听说没有初中毕业证是不能进工厂的。当时贺大平就想,念完初中拿到初中毕业证就去打工,赚到钱就开个小饭馆,把他们家祖传的“贺家辣子鸡”做起来。

“贺家辣子鸡”是贺氏家族的招牌菜,贺大平的父亲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开一家专营“贺家辣子鸡”的餐馆。

贺大平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在农闲时遇到红白喜事有人请他做酒办厨,只要雇主家有条件要宰鸡办席,父亲就做“贺家辣子鸡”,只要“贺家辣子鸡”这道菜一上桌,每次都会得到一片喝彩声。这时,就是贺大平父亲最得意的时候。

其实贺大平的父亲每次给人家做酒办厨,只要有鸡这道菜要做,父亲就要带着贺大平一块儿去帮厨。

酒席散了,客人走了,父亲在收拾自带的厨具工具准备回家的时候,就常常会重复着做“贺家辣子鸡”的步骤,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对贺大平唠叨个没完没了。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就津津有味地给贺大平讲述“贺家辣子鸡”的故事。

年贺大平初中毕业了,他终于如愿以偿的拿到了初中毕业证,总感觉天好高,地好宽。终于可以像那些出去打工的人一样赚钱回家,可以为母亲分担家庭的经济压力了。

这时,贺大平收到了来自市内外好几个职业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他见很多同学都兴高采烈地去上了各种各样的职业高中,心里还是酸酸的。

贺大平当时因为家庭条件太差,他父亲生病时看病买药,家里借亲朋好友的钱都还没有还清,的确没有办法再去上学了。

贺大平当时心里虽然很失落,但他心中有传承“贺家辣子鸡”开饭店的梦想。还好,贺大平没有一蹶不振。

贺大平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他家附近的一家餐馆工作。

图为:贺大平(右一)学艺一景

贺大平当时工资50元一个月,每天扫地刷碗干粗活,稍有一点空闲,也不忘跟掌厨的师傅学一些烹饪的基本的手艺。大约干了有半年左右时间,掌厨的师傅发现了贺大平在偷师学艺,就二话不说把他给裁了。贺大平也二话不说,卷起铺盖卷就走人了,就去了长寿县城的一家夜总会里工作。

当年贺大平只有17岁。一个从山里来的孩子,对大城市的很多诱惑都非常好奇。大约也是工作了半年时间吧,贺大平的母亲怕贺大平在夜总会的那个圈子误入歧途,就把贺大平叫回了家。

图为:赶水一景

后来母亲找亲戚朋友邻居们到处借线,给贺大平买了一辆三轮车每天在镇上拉客,干起了上车一块钱满大街跑的出租车生意,一天收入十几块钱,一个月大约有元左右的收入。当时母亲在一家餐馆干活工资才元一个月。

开三轮车出租的工作干了两年,贺大平也背着母亲悄悄存了些钱,他的目的很明确,把钱赚足了,就开餐馆卖“贺家辣子鸡”,他要把父亲传承给他的“贺家辣子鸡”做起来。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在开三轮车出租的日子里,贺大平每当看到初中同学在外读书放假回来,他都会觉得特别没有脸面,怕同学们瞧不起他。

在开三轮车的后期,贺大平认识了一位姓冯的师傅。

冯师傅看贺大平老实勤快,就开始教他学习开货车。

图为:赶水桥乡一景

第四章初涉商海成家立业

鸡哥说,他是一个勤劳与善良并存的人。那年高考原本是准备报考清华大学的,就因为裤兜里少了一张高中文凭,结果进了社会大学,从此就走上了一条风里来雨里去的路。

年,贺大平当时19岁了,在农村这个年龄就可以找老婆了,像贺大平这样没房没存款的家庭,媒婆都不愿意给他介绍对象。贺大平的母亲就花了元,给贺大平在场镇边上买了间土墙房子,贺大平这才有了个家。

年,21岁的贺大平喜事来了,他认识了今天的妻子。

当时贺大平一个人打两份工,白天开三轮车跑出租,晚上就到镇上的一家社办企业当搬运。就因为贺大平勤快和聪明上进,妻子才愿意跟他一起过日子。

当时的贺大平想法很简单,赚钱,拼命赚钱,买辆汽车赚更多的钱,然后开餐馆卖“贺家辣子鸡”……

后来,贺大平终于买了一辆长安面包车,开始了跑出租车的生涯,日子慢慢的也就开始变得好了起来。

再后来,贺大平就像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青年人一样,开启了成家立业的人生之路。

年,贺大平结婚了,年有了第一个孩子。这时,妻子开始担心开出租车挣钱风险又大,还让一家人天天牵挂。妻子就对贺大平说镇上挣钱太难了,干脆把家搬到綦江县城里,然后再找个工作。贺大平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就在他们夫妻决定搬家到綦江县城落户的时候,在贺大平的心中,一切的忍辱负重打工挣钱,都是为了儿时心中的一个梦想,开餐馆卖“贺家辣子鸡”……

就这样,贺大平带着老妈、老婆和孩子离开了赶水老家,在綦江县城租了一间40平米的房子安了家。

年1月,贺大平找了一个背街小巷子,和家里的一个长辈合伙,终于开了家50平米的小餐馆——赶水乡村辣子鸡。

贺大平开张之初,本来到工商局是要注册祖传的“赶水贺家辣子鸡”的,巧的是,在赶水也有一家经营辣子鸡的,在贺大平还是孩童的时候,人家就注册了“赶水×家辣子鸡”,当他去注册“赶水贺家辣子鸡”时,因商标名称太相近就不能注册了。没办法,贺大平就注册了“赶水乡村辣子鸡”。

卖辣子鸡的餐馆装修得很简单,只有6张桌子。门店虽小,但卫生整洁,清爽宜人,贺大平很满足。他兴致勃勃地在门脸挂上了“赶水乡村辣子鸡”的招牌,找了一个会做炒菜的师傅,又凭借着儿时父亲对他们家祖传的贺家辣子鸡口传心授的制作流程秘籍,集合炒菜师傅在加工过程中的烹调习惯,制定了一套便于操作加工辣子鸡的独特的组合模式,打着赶水乡村辣子鸡的招牌,经营起了自家祖传的赶水贺家辣子鸡的买卖。

贺大平的赶水乡村辣子鸡餐馆开张了,但并没有像贺大平想像的那样火爆,经营了差不多半年时间,生意一直不是很好,甚至还有个别顾客对他家的辣子鸡指指点点,不是很满意。

那些日子贺大平愁得茶饭不思,晚上躺在床上常常夜不能寐。

当时贺大平只知道贺家辣子鸡的做法流程,但是从来就没有亲手做过。他请的师傅也只会炒家常菜。

后来,贺大平就去贵州的一家餐馆考察学习辣子鸡的加工细节,特别是对火候的把握等等,回来又经过不断摸索和改进加工方法。终于,慢慢的客人开始接受了,对赶水乡村辣子鸡开始点赞了,生意也就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创业初期是非常艰苦的,为了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每天早上天不见亮贺大平两口子就要出门。

图为:贺大平到乡镇赶集采购土鸡

妻子背着大背篼去菜市场买菜,贺大平就坐早班车到乡镇赶集买士鸡。

那个时候贺大平是一人身兼数职,老板、厨师、服务员、打杂工……每天要干到凌晨一两点才关门。一天劳累下来,回到家,总要坐在床边让双腿悬空吊一会儿,两只脚才轻松得下来。

不过还算好,一个月辛辛苦苦干下来,营业额刨去所有的开支后,总算还是有一两干块钱的收入入账。

图为:集市一景

第五章忍辱负重崎岖人生

鸡哥说,他就是一个苦逼的80后,来自于中国最广阔的天地——农村。他走过世界上最长的路,鸡哥说叫套路。

和合伙人一起做生意,什么事情都得先请示,然后才能去做。

贺大平说,在市场上买食材通常要货比四到五家才敢买。有时为了节约几块钱的采购成本,要多跑十几里路去买。

去菜市场采购的时间长了,贺大平两口子就小有“名气”了,他们留给商家的印象就是不爽快,爱捡便宜,特抠门。卖东西的小商小贩有时都懒得搭理他们。

遇到节假日生意好的时候,买的菜就会多很多,沉重的货物扛在肩上令人喘不过气,真是举步维艰啊!看着那些开餐馆的老板开着汽车、三轮车去采购,贺大平两口子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他们心里就别提有多酸楚了。

贺大平说,有时候买的菜实在是太多太重了,就坐一块钱的摩的回店里,合伙人发现了都会不高兴,说他不懂得节约。不得已,贺大平就自掏腰包,在收废品回的人手里买了一辆老式的永久牌自行车驼货代步,这才轻松了些。

年全年收回了投资后,剩余了一万多块钱,贺大平跟合伙人各分了几千块钱。

这就是贺大平两口子开餐馆卖赶水乡村辣子鸡的第一桶金。辛苦了一年,总算是成功的走出了第一步。

图为:乡场一景

年,贺大平说綦江的夏天是最热的,在露天宰杀活鸡,室外高温在46度以上,又没有太阳伞躲阴,全靠吃清热解暑的药品防暑他才没有晕倒。这年的冬天也非常寒冷,手足都长满了冻疮,特别是脚趾冻伤肿胀得发亮,穿鞋都痛。

都说合伙的生意做不长,是因为各人的思路不同,想发展的心态也不同。开始时可能大家都忍让一点,但到后来是很难做到统一的,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有矛盾。

但贺大平打一开始合作他就不信这个邪,他与合伙人为了这个生意,一直是分工协作得挺好的。

合伙人负责外面找生意拉客源和掌管财务,贺大平和老婆负责店里的经营管理。虽然两口子每月领取比店里的员工还要低很多的工资,一家人的生活开销紧巴巴的,但他们的心里却总是乐滋滋的。

在乡镇苦干说千道万是为了脱贫,在城里打拼是致富梦想的华丽转身。贺大平说起点不同,眼光境界就有了本质的变化。

贺大平说,特别是看着祖传的贺家辣子鸡变成赶水乡村辣子鸡后,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心里就有使不完的劲。经过三年多的经营,赶水乡村辣子鸡口碑越来越好了,生意也越做越大了。店堂太小,只能摆六张桌子,每到饭点来吃饭的人门庭若市,他们就把餐桌摆到了人行道上供客人就餐。

贺大平和合伙人的生意,业绩天天都在不断的往上增长,每年的分红也很丰厚。但这时贺大平的合伙人开始有想法了。

合伙人总感觉这个生意完全是他的功劳,是靠他在外联系朋友来店里消费的结果。如果是他自己独自经营的话,收入肯定就更是不菲了,何必每年还要分一半利润给别人呢?

在利欲的驱使下,合伙人开始在店里发展起了“自己人”。找了一个他的亲戚来店里代替他行使权力,跟贺大平一起参与日常的管理和经营。

自从合伙人在店里安排了自己的心腹大臣后,合伙人就坐上了“董事长”的位置,也就不用天天到店里来看管日常事务了,他每天只要听听心腹大臣的禀报就好。

开始好像还好,虽然店里有合伙人的心腹大臣在监督,贺大平感觉也没啥,自己该干啥还干啥。但这种平静仅仅只维持了两个月,合伙人的心腹大臣便开始给贺大平两口儿找事了。

不是说贺大平采购的物品数目有问题,就是说收入的现金账物不符。更为荒唐的是,每天采购单上清清楚楚地记了明细账,心腹大臣还要让贺大平回忆一个多月以前的某一天,为啥要付几十件啤酒钱?还要有事无事地让贺大平坦白采购几千块钱的干货,这里面是否有索取回扣的问题?

在那段最为灰暗的日子里,凡是跟贺大平关系好的员工,都会被心腹大臣随便找个理由就给开除了。就因为这些莫须有的所谓问题,隔三差五的,贺大平还要遭到合伙人的无厘头训斥。

图为:赶水桥乡一景

第六章江湖险恶商海沉浮

鸡哥说,这是他和合伙人合作以来,么蛾子出得最多的一年。那种失望和无奈仿佛就在心尖上颤抖,把他的白头发都磨出来了。

贺大平说,合伙人是他家族里的一个长辈,他又是一个很重情感的人,就尽最大努力去解释,但一点效果也没有,反而合伙人还变本加厉的“怀疑”得更厉害了。

紧跟着,合伙人的第二个要求就提出来了,要把营业执照法人换成他的名字,说是换成了他的名字,他们这个店就可以申请一些政策上的补助。

贺大平看不懂合伙人下的是哪一盘棋,完全不知所措,就去咨询搞企业管理的朋友。朋友说合伙人是要架空他,更改法人的目的就是合伙人要自己注册辣子鸡的品牌。

贺大平简直不敢相信,几十年的亲戚会算计他?当然,最后贺大平没有同意更换法人名称,赶水乡村辣子鸡,这可是他们贺家辣子鸡的专利啊!

转眼到了下半年,合伙人对贺大平说,因为合伙经营在管理上意见不统一,下个月开始就轮换着一个人干一年,就是说让一个人经营,另外一个人在家休息。

此刻的贺大平对合伙人已经有了十二分的戒心,他没有表态。

贺大平和合伙人开的赶水乡村辣子鸡,已经经营到第五个年头了,由于赶水乡村辣子鸡风味独特味道好,加上服务温馨,长期以来生意一直都是红红火火的。

过了一个月,合伙人再次提出轮换经营开店的事,这时贺大平的妻子已经有了几个月的身孕。

贺大平说,想起这几年开店妻子跟着他吃了很多的苦,也受了不少合伙人的气,也就想趁此机会歇一歇,好好在家陪陪妻子,就同意了回家休息,让合伙人一个人开店经营。

在8月份的时候,房东给贺大平和合伙人,以及这条街的经营户都发出了一个不幸的通知,年底将收回所有商铺要整体出售。

年9月份,贺大平的合伙人背着在家休息的贺大平开始搞大动作了,在离辣子鸡老店米的地方,合伙人独自租下了一个比老店面积大几倍的商铺开始装修。11月初,合伙人把贺大平老店的招牌悬挂在了他自己的新店,风风火火的就开始营业了,并公开对外宣传是房东要收回商铺,老店整体搬迁。同时,合伙人还搬走了老店里所有能用得上的设施设备和锅碗狐盆。给贺大平留下的,都是些破旧不堪的桌椅板凳和破铜烂铁。

看着一起打拼几年的生意,眼睁睁的就这么完了,贺大平的心里真的好难受。原来合伙人要他休息,是提前就得知了房东要收回商铺的消息,是给他下了一个套啊!

贺大平心中憋着一口气,他终于开始奋起反击了。一时间,争斗的烽烟四起。

先是在家族成员内部协调,然后找居委会出面调解,但这一切都无法平息贺大平心中的怒火。最终,贺大平和合伙人的矛盾,还是通过法院判决才画上了句号。

年的春节,贺大平两口子过得沉甸甸的。

正月初一,贺大平回老家给祖宗烧纸上香,巧遇了杨叔。

杨叔是赶水的易学高人,早些年跟贺大平的父辈交情颇深。杨叔见贺大平气色不好,就询问他这些年的生活境况。

贺大平心里正憋屈得难受,就一股脑儿把这几年的起起落落都告诉了杨叔。

杨叔听完了的贺大平述说的遭遇后,便询问了贺大平的出生年月日和出生时辰,再经过一番详细的推算,便分析起了贺大平各个年龄段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注意事项。

杨叔说贺大平4岁起运,14岁前家有变故,家中有一场劫难。14-24岁过着飘荡生活,24-34岁开始成家立业。前面5年钱财不聚找多少就用多少,从29岁开始就交好运,商海打拼生意能蒸蒸日上……

贺大平回顾了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从小到大的运程杨叔说的有90%是符合的。13岁父亲去世,24岁以前摸爬滚打结婚生子。25岁开始进城做生意,今年正是29岁。

贺大平和杨叔临分手告别时,杨叔对他说:“年轻人遇到挫折很正常,今年这个流年你是大运所致,放心大胆往前冲,路有贵人辅佐,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如果你做生意缺本钱,我还可以借一些给你。”

听了杨叔叔的一番话,贺大平心里好感动。顿时觉得信心倍增,恨不得马上就鼓足勇气重新大干一场。

图为:赶水乡村辣子鸡又重新开业

第七章怒放生命从头再来

鸡哥说,他的老店在硬件实施上是比不过合伙人的,要想客人重新回到老店来消费,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在赶水乡村辣子鸡的味道上下功夫。

当天回到家,贺大平与妻子摆谈了杨叔为他算命的事情,妻子也信心百倍,决定让贺大平放手一搏。

第二天正月初二,一大早,贺大平便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房东,协商老店房屋的租赁事宜,房东同意了让贺大平继续租用,租金按原来的价格收取,但同时又说,在租赁期内一旦有人要购买他的店面,贺大平就要马上搬出去。为了早日重打锣鼓另开张,贺大平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当天,贺大平就通知在老家过春节的亲戚老表,要他们来綦江老店帮忙搞清洁卫生,维护设备做开业准备。

正月初六,时值黄道吉日,老店赶水乡村辣子鸡又重新开业了。

年前关闭了几个月的老店重新开张后,那境况就犹如创业初期一样的困难。大多数的老顾客都流失了,有的去了其它地方消费,有的去了合伙人开的新店里消费。贺大平就只有在老店里等,等待着他们那些店里,生意都爆满得接待不下的客人来店就餐。

老店重新开张,由于缺乏资金,贺大平没舍得请工人,全家老小都成了服务员。贺大平负责下厨宰杀烹饪辣子鸡,妻子负责前台接待和传菜服务,56岁的母亲负责收摆餐桌和打扫卫生。大女儿冰洁5岁,小小孩儿就在店里帮助大人理葱剥蒜,还懂事地在老店门口迎客,小嘴甜的让人心疼。小女儿煜婷才几个月,吃完奶隔壁邻居的“药房婆婆”就抱着她到处转街,好让贺大平一家子专心经营生意。

老店每天只能接待1-2桌生意,两个月经营下来除去房租水电和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后,几乎没有一点剩余。而合伙人的辣子鸡新店却门庭若市,生意异常火爆。

图为:贺大平到乡镇采购土鸡

为了生存下去,贺大平两口子不得不找一些法子来弥补。为了降低成本,贺大平和妻子每天早起去乡镇赶集,亲自挑选质优价廉的土鸡,九点半回来开店门营业。为了重塑赶水乡村辣子鸡的品牌形象,贺大平下决心舍弃以往使用的低端菜油和调味品,重新定位原材料的品质。那段时间,只要贺大平夫妻一旦有点空闲时间,就在店里研究如何做出更加爽口的赶水乡村辣子鸡。

必定赶水乡村辣子鸡,是在贺大平家祖传的贺家辣子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必定贺大平是贺家辣子鸡的第九代传人,从小就是在父亲口传心授的教育中,看着父亲为雇主家办酒席,做贺家辣子鸡烟熏火燎的实战中长大的。经过不断研究和反复试验,在调料和香料的分量,煮鸡的火候,水的温度,油温的控制等等方面,终于有了新发现和突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贺大平终于总结出了一套加工赶水乡村辣子鸡的独门绝技。

图为:色香味俱全的独门绝技赶水乡村辣子鸡

贺大平有了自己的独门绝技后就有了底气。中午就餐的客人走后,下午休息的时间比较长,他就让母亲一个人看店,他牵着大女儿,妻子抱着小女儿就到广场及街道两旁的门店去派发宣传广告传单,他要让流失的客人们知道,綦江开发区大电杆的赶水乡村辣子鸡老店又在营业了。

派发宣传广告传单的效果还真的不错,半个月时间就看到了显著的效果。每天有7到8桌的客人来店就餐了。有许多老顾客说,现在的赶水乡村辣子鸡比原来的味道还要好,还是老店的好吃。就这样,赶水乡村辣子鸡贺大平的老店比新店的味道好的口碑,就在食客中广为传播开了。很多老顾客又从合伙人的新店,重新回到了贺大平的老店堂。

有一次,一个重庆到綦江出差的客人,受朋友邀请到赶水乡村辣子鸡贺大平开的老店用餐,上了出租车司机直接把他拉到了合伙人开的新店,下车后电话联系才得知走错地方,客人非常生气,就说两个招牌一样的门店真是不好区分。后来,越来越多的顾客也都提出了类似的反馈意见。这时,有一个工商局的客人来老店就餐,就给贺大平建议去商标广告科申请一个商标字号,这样就可以限制别人使用贺大平的招牌了。于是贺大平就去工商局咨询,并准备了相关的申请资料注册赶水乡村辣子鸡。

就在这个时候,曾经的合伙人也在申请注册赶水乡村辣子鸡。

第八章轶事人生鸡哥诞生

鸡哥说,一开始大家叫他鸡哥还觉得很别扭,后来叫的人多了他也理所当然的就接受了。之后,他就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