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生前不忘床边站,死后不忘倒头饭
俗语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口头语言,虽然字句简短,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没人去加以解释,有的一时还真弄不明白,很是费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前不忘床边站,死后不忘倒头饭”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生前不忘床边站”
单从这句话的字面来看,好像没什么道理,小编的理解,“生前”并不是出生前,应该说的是人在世的时候,其子女不能忘站在床前伺奉父母。毕竟这句俗语后面还有一句“死后不忘倒头饭”,小编猜想“生前不忘床边站”这句话应该是一句引申句,这也是俗语的难解之处,那为什么不忘床边站呢?
我国是个文明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古老文化传承中,“百善孝为先”是人们的传统理念,也就是说,人活在世上应以“孝”字当头。毕竟人皆源于自己的父母,父母生父母养父母教育才能让自己走向社会。如果没有父母的培养,可以说也就没有自己的未来。孝顺父母也是做子女应该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回报,也是一种感恩,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句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虽然道出了人生的无奈,却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人老了、病了、不能动了,才能够体现出子女的孝心来。“生前不忘床前站”的意思就是说,在老人有生之年,做子女的一定要不能忘了尽自己的孝道。并非一定要站在床前不可,只是提醒人们不忘尽其孝道。
古人云:“父母在尚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趁父母健在,在工作之余常常看看父母,不要为说很忙、没时间,等以后有钱了、再好好的孝敬他们。孝不能等,老人也没太长的时间去等,一旦老人撒手而去,自己也许会后悔终生。
生前能吃一口,比死后送珍贵的供品强的多得多。因此也就有了“生前不忘床前站”的说法。那么,“死后不忘倒头饭”又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倒头饭?
“死后不忘倒头饭”
“倒头饭”就是人倒头死了,生者为死者送的饭。人们也称“到头饭”,毕竟这是人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倒头饭”具体什么时候兴起来的,也无据可查,小编认为,“倒头饭”应该是有了人类也就有了此种习俗。
“倒头饭”毕竟是一种形式,是人们对死者的一种尊重,这也是人们对死者尽其送饭最后的一次孝道。对于“倒头饭”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常言道“百里不同风,十里改规矩”。下面小编就说说小编所在地对于“倒头饭”的一些习俗。
一般情况下,有人离世,要立刻通知本村主管白事的执事,在执事的安排下做一些人死后传统的各项礼仪,比如穿寿衣,烧倒头纸等等,虽然现在倡导火葬,但一些传统的礼仪还是必不可少的,毕竟人们都有孝心,而且一些礼仪活动也已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俗信。
但“倒头饭”并不是死者死亡后马上就端在死者身边的。毕竟子女们有着很多事情要做,而且在悲痛中也没心情做这个饭。那么,什么时候把“倒头饭”供上去呢?
大家知道,在民俗中,一旦有人过世,是所有亲朋好友都要来参加葬礼的,在死者死亡后的第二天就要搭上灵棚,以便客人前来祭拜。也就是人死亡后第二天,为死者送上“倒头饭”,因为这时来参加葬礼的客人和前来帮忙的人都要有饭吃。
执事会提前安排好孝子,把新碗筷清洗干净,而且在所有人都没吃饭前,先让孝子盛上一碗大锅菜,分拨一些在新碗里,放在死者的头部,寓意一直有饭吃,这就是“倒头饭”。尔后所有客人和帮忙的才能吃饭。
盛装“倒头饭”的饭碗一次不可放太多,要论时间而定,下葬前把碗添满就行。下葬前有几顿饭就添几次,每顿饭都不能忘先添这个碗。到下葬时放在棺材前面一同埋葬。
“死后不忘倒头饭”这也充分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孝道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理念。其实,人死如灯灭,虽然“倒头饭”只是一种形式,但也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感恩和心理上的一种精神安慰!我国南北差异大,各有各的风俗和讲究,不知您所在的地方有没有“倒头饭”的说法,欢迎留言分享一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