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礼仪过堂规矩在寺院用餐不得不
什么是过堂?
过堂是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之一,即上斋堂用餐,又称上堂、赴堂。《禅林象器笺》云:「僧众入斋堂进食,不着不贪,是为过堂。」在丛林之中,自方丈到沙弥全体皆到斋堂用餐,此即「过堂饭」。进餐前,须列队鸣磬念佛以进斋堂,然后安静进食。食毕,又列队鸣磬念佛出斋堂。汉传寺院设早、午斋两次过堂,晚餐称为「药石」。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与礼仪的统一。
过堂的场所
.
汉传佛教过堂的场所称为「五观堂」。因为佛制比丘,在用餐时应起五种观想,称为「食存五观」,如果用斋时,散心杂话,则信施难消,由观想此五事之缘故,斋堂又称为五观堂。依名显义,五观堂意味着进食也是修行的一种重要课题。
过堂的礼仪
进入斋堂在寺院参加过堂,听到打板后应立即到斋堂;寺院殿堂、斋堂不可疾跑。僧众排班后,整齐有序地进入斋堂。
止语在斋堂中保持安静与庄严,关闭手机,入座后不可在斋堂中随意走动;全程止语以特定的手势向行堂人员表达自己的意思。
坐姿入座后,端身正坐,穿着海青者海青前摆遮住双腿。斋堂里一般每人两个碗、一双筷子,饭前摆筷子时,要将筷子尾部朝向右方,入座后翻开摆放在桌上的碗,将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注意不要超过桌子边沿外,以免行堂人员碰倒。
念诵供养偈行堂前,随众念诵《供养偈》,先供三宝,供养毕,也就开始行堂了。
端碗持筷开始用斋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安详地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口,其余四指平托碗底,丛林称之为「龙含珠」。「龙含珠」还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入口中,动作要安祥而寂静,丛林称之为「凤点头」。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上的碗,嚼食不得作声,双脚不要交叉或翘起。
止语时用特定手势表达所需
.
古德有云,随众过堂,好处有八:
一、不懈怠故
就是不放逸,过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通是通知。第一通,是通知准备吃饭;第二通,众人穿袍搭衣,进入斋堂次序就座;第三通,静候大和尚。这样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很有次序。
二、供养省力
厨房及行堂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过排好碗筷,盛饭菜,收拾统一整理快易。
三、平等无我
大家吃同样的饭菜,无人我相,所有参加过堂的人都没有不同供养,体现出佛教的平等观。
四、不偏众食
大家用膳平等,各样食物分配均衡,营养便会均匀,对身体亦有好处,又能改变不良的习气。
五、甘苦同受
大家无有拒择、对任何饮食,如尝甘露,没有分别心,法喜无穷。
六、存在念故
息诸妄缘,当观信施难消,为作药食而已,妄念一起,即起即空,是谓存在念。
七、如法如理
唐代以后,寺院人渐多,尤其在传戒时,常过千人,若没有过堂规则,便会很乱。有次序是人心安道隆,而体现出佛教的教育精神。
八、起止威仪
佛弟子,凡事都超众,连吃饭都有学问,有规有矩,令见生欢喜及恭敬心。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