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没有定好,对孩子约束力会大大降低,制
对于孩子来说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开始接触和了解这个社会乃至世界运转的规则,人生于世,了解、遵守、甚至掌握规则才能更好地生存,小到家庭大到社会,人们都需要在规则的框架内活动,因此从长远看,教会孩子遵守规则是很有必要的。父母要想给孩子树立规则概念,最基本地是要在家庭中建立能够有效实施的规矩,比如家庭成员需要遵守的守则等等,家规、家风这类词在当下又被重提,尽管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建立家庭规则的重要性,但是在建立过程中却常常忽略关键的两点。建立规则的核心在于让人有效掌握并执行,如果界定模糊,那么规则所能起到的约束作用就会大大降低,那么在日常家庭规矩的建立中,家长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一.规则表述中的肯定和否定父母有意识给孩子灌输规则的概念是好的,并且这一行为可以尽早开始,也许有家长觉得孩子太小不懂事,这些关乎规则的内容说了孩子也不懂,其实类似的考虑大可不必。当然在具体表述方面,父母在灌输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用基础语言来实现内容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当家长看到孩子在做不被允许的事,第一时间家长就会用“不准XX”进行呵止。在这一表述中包含了“不准”以及具体的某个行为,实际上是两个信息的关系,而对于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大脑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终归有限,因此在孩子幼儿时期,可以多用肯定句式来进行规则表述,这样孩子能更直接地接受到信息的内容。家长们是不是也发现了自家的“熊孩子”越不让他干什么他就偏要去做?否定句式实际上容易给孩子灌输更多“触碰禁忌”的行为暗示,在加上人的逆反性作祟,所以熊孩子们才会变得越来越叛逆,处处和家长对着干的情况。用肯定句进行规则灌输,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多地在孩子大脑中埋下积极、正面的行为暗示,此外也更符合幼儿大脑发育的实际,将信息更简单明了地传递给孩子。当然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得不用否定句式的情况,对此,家长们在对孩子传达规则指令的时候不要忘了在后面带上肯定的叙述,比如“不可以动手打人”,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时间家长要指出错误的地方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之后最好再带上一个肯定句式。比如“你想要玩玩具可以和小朋友沟通,但是打人是不对的”等等,针对具体的问题,家长首先指出行为错误,接下来还要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这样当下次在出现类似情况的时候孩子才会想到第二种选择。当然,在可以进行句式转换的时候还是直截了当地用肯定句来引导更为有效,比如“不要乱扔玩具”,换成肯定句可以是“拿出来的玩具玩完后都要放回去”,这样的表述孩子更容易懂,同时也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父母平时和孩子对话的方式其实也透露了个人乃至家庭的语言习惯,比如以上说到的肯定和否定,大多数父母在教育中习惯于用否定行为对孩子进行“规劝”,但是实际上肯定句式的效果会更好。同样的,家长们也可以对家庭的习惯用于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平时用的陈述句更多还是带有情绪的反问句更多,又或者书面表达的习惯是否会代入生活,口头语是否过于随意等等。无意识状态下的语言用法会影响到孩子,一般而言当孩子开始学会说话,家长们都会意识到这一点。平日里的习惯用语会被孩子模仿学习,尤其、特别是不好的一些内容,都说学习语言学的最快的一定是骂人的话,关于这一点家长们一定要提早意识到并加以改正。关于语言习惯的改正,尽管婴儿时期的孩子还只会牙牙学语,但是家长们还是需要尽早地调整用语习惯,改变之前的随意用语习惯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为了保证孩子的教育效果家长们也要引起重视,日常生活中互相监督,交流时相互提醒,尽管一开始会觉得别扭,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有所好转。语言的引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而孩子从婴幼儿阶段缓慢成长,会经历一个语言能力不足的阶段,因此早期的语言环境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后续的成长和人格塑造,良好的、积极的语言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二.制定规则的同时要阐明背后的原因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家、社会是如此,家庭生活同样需要规则的约束,孩子调皮捣蛋没规矩,其实都是不施加约束造成的恶性循环。尽管大多数情况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都会第一时间指出,但是如果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不再犯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一些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没有耐心,吃着吃着就把碗筷推到一旁,这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呵斥不可以这样做,但是单纯地呵斥真的有用吗?大多时候家长们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都会用不准,不可以来进行表述,但是用“可以干什么”来进行表达的情况却很少,这是因为在进行管教的时候第一时间看到的就是“孩子正在做不应该做的事”,大脑甚至可以不加思考地就说出不可以XXX这样的话,但是无数的育儿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收效甚微的。抛开一些极度乖巧的孩子会听妈妈的话,大多数孩子并不会乖乖“就范”,更有甚者,如果家长们没有真的“打动”他们,孩子们还可能因此而产生更浓烈的好奇心,比如妈妈为什么不让我这么做呢?于是就开始在试探的边缘疯狂触碰家长的底线。鉴于这些失败的教育,家长们在告诉孩子“不准”、“不可以”的时候不要忘了阐明背后的原因,比如孩子在餐桌上喜欢丢碗筷,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碗筷是用来盛饭吃菜的,用完后要好好摆放在一旁,语言灌输实际上也是行为灌输,不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这类问题在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需要父母更明确的去引导。家长们在阐述“不”的原因后孩子们心中的疑惑少了,相应的进行“试探”的热情也会消退。一般而言更多的孩子还是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的,当然在教育中大人也要有足够的耐心,负面的情绪会让孩子的情绪也受到影响,以至于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而难以纠正。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对世界认知的好奇心也会逐渐加重,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段“为什么”时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对周围的一切都想要刨根问底,这时候父母可以好好抓住机会给孩子进行科学而正面的知识灌输,这对孩子形成积极的世界认识以及思维形成都有所帮助。度过了最初的理解难关和求知欲爆发期后,孩子们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在进行规则阐述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了,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味的否定很容易引发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情绪,因此贯穿整个教育阶段的沟通最好还是以耐心和肯定为主,这样孩子的“认同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文章: 洗碗机费水费电洗不干净碗,买完就后悔到底 下一篇文章: 思考物之本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