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彩bull课题厨房整理我能

白癜风治疗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qsnbdf/190705/7274987.html

中班幼儿家庭厨房整理

劳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

阶段成果(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肌肉动作、学会生活自理、尝试服务他人,还能深刻影响幼儿的性格发展、智力发育、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我们老师和家长在生活中向幼儿进行以劳动观念、劳动知识技能、劳动习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疫情居家生活期间是学习劳动技能,锻炼劳动品质的好时光。云实幼的6个微型课题组针对研究的不同内容,积极引导家长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探索劳动的策略和价值,并进行了多次视频观察和有效指导,通过案例研究法,追随萌娃的脚步,以劳启智,以劳促研,帮助孩子们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幸福,同时,通过合作式的家园互动,也帮助家长转变了教育观,提升了家园沟通合力。

1

微型课题组名称

中班幼儿家庭厨房整理劳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

2

课题组指导老师

王雨吉、徐玉兰、司萍

3

概念解读

中班幼儿家庭厨房整理劳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是指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适合中班年龄阶段的餐具整理以及垃圾分类劳动。同时,在幼儿劳动的过程中通过支架提供、技术指导、反思性总结等,探索幼儿家庭厨房整理劳动组织过程中的目标和内容、途径与方法,帮助其习得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萌发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及劳动成果的情感。

课题组成员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多次调查中班幼儿的在家的厨房整理劳动情况,如:整理餐具、垃圾分类等。通过视频连线等线上交流,以个案研究为主,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追踪观察与指导,收获满满。

准备策略

01调查问卷

我们课题组针对居家期间中班幼儿厨房整理劳动特别是餐具整理和垃圾分类的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发现:居家期间绝大多数中班幼儿愿意进行厨房整理劳动,但缺乏游戏性,较在园期间的参与积极性、动手能力都有略微下降,且因为在家庭教育观念、厨房整理工具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孩子们的能力水平不同,于是课题组成员结合幼儿各自家庭的劳动现状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

02劳动计划

劳动也是需要计划和小窍门的,制定劳动计划可以帮助孩子们合理分工、高效做事。今天的劳动小能手是谁呢?他们的劳动计划是什么样的呢?

中2班——小宝

我是能干的厨房小帮手,洗碗可难不倒我。看看我的计划图,每天的任务可不少。

中2班——小花

我知道垃圾分类有四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瞧瞧我的计划表,垃圾分类我能行!

中4班——心心

洗好碗筷送回家,小心轻拿要做到,每种餐具要整理,按照顺序摆摆好。

过程指导策略

01观察记录

中2班——小宝

劳动内容:厨房整理劳动——清洗碗筷盆

劳动目标:

1.了解刷碗所需的工具,知道刷碗的正确步骤。

2.探索不同餐具的不同刷法,在刷一刷的过程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激发劳动意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动观察、分析与指导记录:

第一次观察

观察记录:

吃完晚餐后,小宝先进行了餐桌整理。她收拾桌子上的碗,问妈妈:“这些有骨头的碗应该放在哪里?”妈妈回答说:“骨头先倒掉。”小宝拿着碗把骨头倒进垃圾桶,有一个小骨头掉在了地上,她蹲下身子伸手去捡那个骨头,但是又把手缩了回来,说:“妈妈地上有一个骨头。”妈妈告诉她捡起来。小宝弯腰把骨头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然后把倒干净的碗放在桌子上。她又拿了一个有骨头的碗去倒掉,她说:“妈妈,你记住,奶奶那边有骨头。”小宝发现又有骨头倒在了地上,便蹲下身把骨头捡起来扔掉了。小宝把骨头倒干净后,把碗一个一个叠起来,筷子和勺子放在一起,把这些餐具拿进了厨房。小宝站在凳子上,问妈妈“能帮我挤一下洗洁精吗?”妈妈接过海绵伸手挤了点洗洁精。小宝在水池前拿着海绵刷碗,妈妈提醒她“在哪里刷碗比较方便呀?”小宝听了,便把那只碗放进水池中洗。小宝洗完以后把碗放进水池的另一边,嘴上说着“轻轻地放”,然后她又拿起一个碗,用海绵进行刷洗。洗完,碗里留下了一些水,她又问妈妈:“然后把这些倒掉吗?”妈妈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小宝摇摇头,妈妈说:“你等会还要过一遍清水吗?”小宝点点头,妈妈说:“那这些水就没关系。”小宝继续洗碗,她用转圈洗的方式洗碗,一会竖着拿海绵,一会横着拿海绵。碗都洗好以后她看着妈妈,妈妈说:“你看看还有什么呢?”小宝看到水池旁还有筷子和勺子,就拿起来洗。碗筷勺子都洗完后,小宝打开水龙头,一边用水冲,一边用手在碗里打圈。冲完后,她关掉水龙头,把碗筷分类摆好,放在水池边。

分析原因:

在这视频中,小宝对于洗碗的步骤并不是很清楚,她是在妈妈的提醒下才把碗拿进水池中清洗,用洗洁精洗完碗后不知道要不要把碗里的水倒掉,也不记得要洗筷子和勺子,洗完后直接把碗筷放在水池边上等等,这些行为可以看出小宝对于洗碗这件事还是存在疑惑的。小宝用海绵洗碗时,会转动海绵的方向,一会竖着拿一会横着拿,可能是海绵对于她来说体积太大了,拿不住。包括洗洁精放的地方是小宝够不到的,说明这些洗碗的工具并不适合孩子取放和使用。

小宝看到地上有骨头,已经蹲下身子准备去捡了,但却又把手缩了回去。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她知道地上有东西应该捡起来,所以她有下意识去捡的表现。但是可能想到妈妈正在录视频,为了展示自己,所以要提醒妈妈地上有骨头,我正要把它捡起来。并且视频中小宝也曾多次看向镜头,所以,可能录视频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行为表现。小宝说:“妈妈,你记住,奶奶那边有骨头。”埃里克森在心理学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到2-6岁儿童处于“主动对内疚”阶段,也就是说他们渴望做事情,但是又怕做不好。小宝会这么说,是因为她担心自己忘记奶奶的碗,让妈妈帮她记住。

指导策略:

1.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讨论洗碗的步骤,并将步骤图张贴在显眼位置,方便孩子下次洗碗时能够参考,便于理解记忆。

2.改变劳动环境和工具,方便孩子劳动,比如将海绵剪小,将洗洁精放在孩子能碰到的地方。

第二次观察

观察记录:

中午吃完饭,小宝先把家人们的碗收拾好放进水池中。她打开水龙头往水池中放水,放了一会她就把水关掉了。她把洗洁精挤了点在海绵上,然后拿起一个碗开始洗。她用握拳的方式竖着拿着海绵,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在碗内刷,刷完就把这个碗里残留的一点泡泡水倒掉。她拿起另一个碗,但是碗掉了,她重新拿起来刷,先顺时针刷了两圈,然后逆时针刷了一圈,刷完把它放到水池的另一边。小宝用相同的方式把剩下的碗刷好了放在水池另一边,还剩下一个最大的碗。小宝拿起大碗,滑掉了,又拿起来,刷了几下,又掉了。她把大碗放在其它碗上刷,刷着刷着又掉了下去。小宝打开水龙头,双手端起一个碗,接点水然后倒掉,接着把碗放在一边。剩下那个大碗,小宝两只手把它端起来,但是掉了下去,然后她就直接把碗放在水池里,一边开水一边用手在碗的边边上刷。水满了以后,她用两只手抬起大碗,把里面的水倒干净。终于把所有的碗冲干净了。然后她把碗一个一个侧着放入水池旁边的架子上。

分析原因:

在有了上一次的洗碗经验后,小宝对于洗碗的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她把洗碗步骤图张贴在水池前的窗户上,方便自己查看和对照自己的劳动过程。根据孩子妈妈的反馈,在这一次的洗碗过程中,小宝没有向她寻求帮助,几乎是独立完成的。在洗碗完后,小宝还把碗整理好放在架子上,而不是像上次那样直接放在水池边。由此可见,孩子的经验来源于“做”的过程,只有让她自己动手做了,她才会真正掌握方法。

奶奶将海绵剪小后更加贴合孩子手的大小,方便孩子擦洗。但是在洗碗的一些细节上,小宝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宝洗碗时只洗了碗的内部,碗的外部没有进行清洗。洗完后碗上残留的洗洁精只用清水冲洗了一遍,不确定有没有完全冲洗干净。大碗重量比较大,加上水和洗洁精的润滑,导致孩子拿不起来,又重又滑,所以多次出现大碗从手上掉落的情况。

指导策略:

1.将洗碗的步骤编成儿歌,以儿歌的形式来加深孩子对于洗碗方式的记忆。

2.观看大人洗碗的过程,或者是一些洗碗的视频,来丰富自己的洗碗经验。

第三次观察:

观察记录:

今天洗锅子,小宝先在海绵上挤了一点洗洁精,她说“少挤一点,等会就能冲得干净一点”。然后她在锅子里面放了一点水,开始用海绵进行刷洗。她拿着海绵,在锅子里转着圆圈刷了几圈,然后把锅子里的水倒掉。她看到锅子上有黄黄的污渍,又用海绵继续刷。刷了一会,她把海绵放下,拿起旁边的钢丝球继续刷。她拿着钢丝球在有污渍的地方持续地刷。接着,朱羽浠把钢丝球放掉,又拿起了海绵,她打开水龙头,在水的流动中一边冲洗一边继续刷。最后,在交换使用海绵和钢丝球后,小宝终于把锅子刷干净了。

分析原因:

在洗了几次碗筷之后,小宝对洗碗的步骤比较熟悉了,所以及即使换了环境,没有步骤图的提示,她也能独立完成洗锅这件事。在之前洗碗的时候,小宝发现洗洁精挤多了总是冲不干净,于是她想了一些方法,洗洁精少挤一点或者用水多冲几遍,但是她觉得每次洗的碗太多了,每个碗都要冲几遍,那就太累了,所以她选择少挤一点洗洁精。因此,在洗锅子的时候,她就迁移了洗碗的经验,少挤了一点洗洁精。由此可见,小宝在一次次的劳动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经验。

这次洗的锅子有一些污渍比较难洗,小宝在用海绵刷了几圈后发现刷不干净,所以转而选择了钢丝球。她说“用海绵洗不干净的锅,就要用钢丝球来洗,因为钢丝球比较硬,就能把‘硬硬’的脏东西擦掉了”。对于小宝来说,顽固的污渍是“硬硬的”,很难擦,所以要用同样“硬硬的”钢丝球来擦。说明她对洗碗的工具材料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这些材料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

指导策略:

探索不同餐具的清洗方式,比如油腻的锅碗、粘有米粒的电饭煲、不锈钢餐具等等。

中2班——小花

劳动内容:厨房整理劳动——垃圾分类

劳动目标:

1.能区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并能正确分类。

2.乐于尝试对家庭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乐于参与劳动,出现问题时,尝试与家人沟通解决。

劳动观察、分析与指导记录:

第一次观察

观察记录:

在家中,小花拿随手的垃圾扔进了垃圾桶,但对于生活垃圾,并没有分类投放,只是将垃圾扔了进去。

分析原因:

在开始阶段,小花妈妈觉得扔垃圾其实对于小花来说并不难,所以小花妈妈放手让小花对于自己产生的垃圾自己进行整理投放,这其实是家长教育观念在慢慢的发生转变。小花由于在幼儿园有前期的经验,对于垃圾桶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其他垃圾比较熟悉,因为在幼儿园里大都数垃圾都属于其他垃圾,班级里也是放着其他垃圾的垃圾桶,所以在家投放的时候,她认为只要是垃圾都是投放在其他垃圾桶里。家里投放的还是普通垃圾桶,所以在投放的时候也给小花造成了一定的误导。虽然妈妈可以分清楚,厨房的垃圾桶对应的是投放厨余垃圾,但是对于小花来说,其实对于没有标记或者说没有图案的垃圾桶,对于分类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让孩子学会垃圾分类的时候,首先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格式方式,如投放正确的垃圾桶,让他们能更好学习。

指导策略:

1.家长可利用谈话活动,讲解各类生活垃圾,了解四色桶。

2.投放垃圾分分乐的小游戏,增加更多品类的垃圾图卡,让幼儿认知图卡垃圾掌握垃圾分类。

3.通过与幼儿一起编小儿歌帮助幼儿对垃圾进行分类。

第二次观察

观察记录:

小花对日常家里的物品进行分类检查,菜叶放厨余,纸盒放可回收。看来小花对于日常的身边垃圾还是能分清,但对于有害垃圾,好像还不是很了解,小花将包装纸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

分析原因:

1.通过视频学习,小花认识了四种垃圾桶,对四色垃圾桶已经非常熟悉了,能认清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标记。

2.通过寻找家里的垃圾借着示意图的指示,基本能将垃圾卡片放到相应的垃圾桶,说明她对垃圾分类的概念分辨已经有一一点了解,对于自己常见的垃圾,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了分类。但是对于一些自己不太了解的东西,还对分类存在一定的盲区。

支持策略:

1.利用小游戏活动,了解各类生活垃圾,进行巩固分类。

2.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配合。教师可家请家长配合,在家陪同孩子一起进行垃圾分类的小游戏。

第三次观察

观察记录:

通过学习,和哥哥游戏对战,翻阅资料查询,小花已经可以将自己家的生活垃圾进行一定正确的分类并将垃圾投放到对应的垃圾桶内。

分析原因:

从第一次尝试时,对于垃圾桶的不熟悉,到观看视频学习四色垃圾桶,与哥哥一起查阅资料,尝试对自己家生活垃圾的分类,到现在,小花可以将自己家的生活垃圾分类正确,由此有见,指导孩子进行劳动的时候需要考虑孩子学习自身的情况,比如贴一些标记,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归类一些自己家实际的情况,为她选择适合的劳动方法和劳动顺序。

指导策略:

1.多次给予孩子尝试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将劳动活动变成劳动习惯。

2.绘画一些安全标志贴在碗柜旁边,提醒孩子劳动安全要点。

3.做好家园沟通,将劳动方法细化,比如可以先拉一部分碗柜出来,先放一点,然后全拉出来,完整放置,进行尝试,选择适合孩子的最优方法。

中4班——心心

劳动内容:厨房整理劳动——整理碗柜

劳动目标:

1.能根据碗筷盘的形状特点,按照大小、功能、方向等进行分类整理。

2.了解洗碗机的空间布局,尝试用手或者工具进行量一量、比一比。

3.乐于参与劳动,出现问题时,尝试与家人沟通解决。

4.能细致地进行劳动,掌握整理碗筷盘的安全方法。

劳动观察、分析与指导记录:

第一次观察

观察记录:

在刚开始进行整理分类时,主要是妈妈在进行分类,心心摆放进碗柜。经过家园沟通,更换了分类地方,改成在桌子上分类。心心先将所有的碗筷盘都摆放在桌子上,然后先将盘子按照有小到大的顺序叠放,将盆和碗按照大小叠放,在发现差不多大的盆时会进行比较。最后整理筷子,心心将不同方向的筷子一根根改变方向。妈妈为心心展示了整理筷子的好方法。

分析原因:

在开始阶段,宝妈还是有些担心孩子的劳动能力,选择自己整理,让孩子尝试放好。经过沟通,宝妈决定放手,让孩子尝试自己分类整理餐具,这其实是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心心发现灶台对她来说太高了,所以选择在桌上进行整理,这是孩子对于整理环境的选择,是根据自身条件对劳动环境的一个适应。经过以往的劳动,心心能很快的根据碗盘的大小进行分类叠放,并且轻拿轻放。但是在整理筷子的时候,她选择将不同方向的筷子一根一根变换方向,妈妈和心心的方法不同,她为心心展示了她从网络上学习的好方法后,两个人进行了PK比赛,这可能是因为筷子比较少,心心的速度还可以,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所以在教导孩子整理方法的时候,需要蹲下身子,从孩子喜欢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挑选适合的方法。

指导策略:

1.提供更加多样的餐具,加深孩子对餐具种类、大小、作用的理解。

2.根据孩子的兴趣,提供多样的分类整理的视频,帮助孩子了解分类的方法。

3.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中班幼儿能够进行的劳动种类,帮助他们转变劳动教育观念。

第二次观察

观察记录:

心心刚刚开始就很熟练地将大盘子和筷子勺子等放置在碗柜空格里,剩下碗还没有放置好,她用手比了一比碗和碗柜卡槽的位置,有点疑惑是否能放下,在将碗变换了多个角度后成功将碗卡在卡槽里,随后她又将筷子和勺子拿出来,跟卡槽比一比、试一试。

分析原因:

心心在认识碗柜的时候还是按照以往的劳动经验,尝试将碗筷放置成原来的样子,说明心心对碗筷以及碗柜的认识还是处于平面了解的阶段。在尝试摆放碗的时候,她发现了碗柜中碗槽样子比较奇怪,她尝试将碗多角度变换,这发展了她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激发了她探索碗柜空间的兴趣。她尝试用手和筷勺等进行比对测量,这是她探索的一个方式。

指导策略:

1.提供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帮助孩子测量,了解碗柜的空间结构。

2.将碗筷盆等拿出来,通过多角度变换,让孩子了解餐具多个角度的形状,增强孩子对餐具的认识。

3.对孩子的探索给予鼓励和帮助,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探索活动。

第三次观察

观察记录:

将分好类的餐具摆放进碗柜里,第一次尝试时,心心站在碗柜右边,按照从右往左的顺序将餐具按照筷子、碟子、勺子、碗、盆、盘餐具种类进行空格放置。在放置碗的时候,她先放了两个碗,然后没有继续放碗,而是放了盆,接着继续放碗,放完碗后,在绕到左边进行放盘。第二次尝试时,她站位不变,但是她选择将碗最后统一放置。

分析原因:

针对第一次尝试时,心心在放碗的时候突然改变成放盘的情况,心心说因为放了碗,她发现会碰到身上所以她选择先放了盘再放碗。因此,在指导孩子进行劳动的时候需要考虑孩子自身的生理情况,为她选择适合的劳动方法和劳动顺序,比如双手拿碗等。在第二次尝试的过程中,经过了调整劳动顺序,最后放碗时,可以看出心心已经能很熟练地将碗卡进碗槽里,同时还能兼顾碗的花纹,以及注意碰撞。

指导策略:

1.多次给予孩子尝试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将劳动活动变成劳动习惯。

2.绘画一些安全标志贴在碗柜旁边,提醒孩子劳动安全要点。

3.做好家园沟通,将劳动方法细化,比如可以先拉一部分碗柜出来,先放一点,然后全拉出来,完整放置,进行尝试,选择适合孩子的最优方法。

02劳动方法集锦

通过对家长的指导、幼儿的多次体验、实践操作,家长和幼儿总结出一些厨房整理劳动方法,并用绘画的方式一起记录下来。

小宝的洗碗步骤图

将步骤图贴在台盆前的窗户上,这样方便我跟着做。

小花的垃圾分类小知识

心心的整理碗柜步骤图

心心家碗槽的正确用法

心心餐具分类的方法

03劳动故事表征

通过对中班厨房整理劳动的实践研究,幼儿习得了劳动经验与方法,感受到自理劳动的快乐,学会遇到困难自己先想办法的习惯,在不经意间提升了幼儿的劳动素养,快来看一看孩子们多彩的劳动故事吧。

中2班——小宝

小宝:我今天洗了很多碗,妈妈奖励我最好看的贴纸,我觉得很开心,因为这是我自己赚的。

小宝:海绵太大,我拿不住怎么办呢?可以根据我的手大小剪小一点。

小宝:洗碗的时候泡泡太多怎么办呢?可以少挤一点,多冲几遍。

中2班——小花

小花:这周我都去垃圾房扔垃圾啦,虽然还是会有一点错误,但是垃圾房的奶奶夸我会分类垃圾真棒!

小花:这是我家这周产生的垃圾,按照垃圾分类的标准,我分类得不错吧!

中4班——心心

心心:我今天和妈妈、奶奶比赛整理筷子,我的方法最好,整理得最快。

心心:这是整理好的碗柜,看,每个餐具都整整齐齐的,以后我会继续整理的。

评价策略

01劳动评价记录

以评价为导向,重视劳动教育、落实劳动实践,通过家长给予孩子的鼓励,让孩子在自我、他人等多元评价方式中提高幼儿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想劳动、愿劳动、爱劳动”。

小宝的清洗餐具评价图

在一周的清洗餐具劳动中,小宝能熟练地清洗碗筷、锅盘。虽然在其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泡泡太多、清洗时间过长等,但通过与爸爸妈妈的沟通帮助,已经全部解决。

小花的垃圾分类评价图

这是小花两周的垃圾分类评价图。可以看出,小花对可回收垃圾认识最深,每次分类都正确。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偶尔分不清楚,有害垃圾接触比较少。

心心的整理碗柜评价图

心心设计的一周厨房整理劳动计划能全部实施,其中擦桌子、整理碗柜、垃圾分类以及洗碗心心都能完成得很棒,但是在扫地和拖地劳动中心心还需要进一步地尝试。

02劳动心得体会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要保证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自我服务和劳动习惯保持一致。幼儿园积极帮助家长理解、体会让幼儿参与服务劳动的重要性,获得家长的支持。那家长们对于此次的劳动个案研究有何心得体会呢?

小宝妈妈

请输入

在这次的劳动中,小宝学会了自己洗碗,掌握了一个新的本领,感觉挺不容易的。之前班级里进行厨房劳动打卡的时候,因为小宝骨折,没有能够参加。这次看她自己洗碗,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手忙脚乱,不知道怎么洗,到后来慢慢掌握了方法,逐渐熟练起来,感觉挺欣慰的。在家里我也会让她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像什么整理玩具、帮大人拿东西、叠衣服叠裤子之类的。洗碗之前没怎么洗过,所以第一次我给她拍视频的时候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和老师讨论之后也是制定了一些方法,和小宝一起画了步骤图,看了别人是怎么洗碗的等等。我们家里人都挺支持她自己洗碗的,她奶奶还专门给她把海绵剪小了,方便她洗。本来一开始她不愿意洗碗,觉得自己不会洗碗所以不想洗,但是后来她听说洗碗可以得到贴纸就愿意了,我们还约定好几个笑脸可以得贴纸,几个笑脸可以得首饰盒,因为这些都是她比较喜欢的,所以一下子就有了动力。

小花妈妈

请输入

经过这次的劳动体验,我发现,孩子劳动,年龄越小越积极。有时候孩子对待劳动会中途偷懒,需要催上几次才把事情做好。纠其原因,是我们往往把孩子当成了从事劳动的对象,而不是让孩子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识,简单的叫孩子去做这个,做那个,而做前和做后的引导却抛掷脑后,没有重视孩子劳动的感觉,忽略了劳动过程的教育,久而久之,导致了孩子劳动热情的淡漠了,慢慢地把劳动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有一种排斥心理。以后,我们也会注意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多给他尝试的机会。

心心妈妈

请输入

在我的思考里,在孩子做家务的同时,他会学着观察和料理一些家事,联想到自己的学习,也是一种对知识的补充。所以每次我在进行家务劳动的时候总是会喊着心心,让她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因为孩子还小,所以我就只请她做搬东西、扫地等轻松的活。对于在厨房中进行劳动,我也只会请她端菜,擦桌子,至于整理餐具这样比较容易发生碰擦的劳动,通常情况都是我自己顺手做的。

经过这一次餐具整理劳动,我发现心心的动手能力其实比我想象中的强,给餐具分类已经难不倒她,在刚开始整理筷子的时候喜欢一根一根的摆正方向,虽然慢但是能耐心做好。同时,在跟我一起学习整理筷子的简便方法时能保持好奇心,并且积极尝试。在将分好的餐具放进碗柜的时候也能注意安全,小心轻放。当然,我也发现,孩子总是喜欢跟着大人地步伐在做劳动,比如在规划碗柜的时候,虽然,我鼓励她想一想试一试,但是她还是选择了以往的放置方式。有可能是因为对于目前的餐具,这样摆放是最好的,也可能是因为孩子还缺乏一定的整理尝试,所以我会提供一些不一样的餐具,让孩子跳出目前的框架,尝试自己放置。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厨房劳动的重要性越发明显,以后,我也会在现在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更加多劳动的机会。

03教师所思所悟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融通性,能有机地渗透再其他教育之中,这需要教师捕捉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帮助孩子真感受、真实践,从而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通过本次的个案观察研究,教师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以及与家长沟通有了更深的领悟。

兰兰老师

请输入

在这次的活动中,孩子渐渐学会了洗碗这件事,明白了只有付出劳动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作为教师的我在这次劳动研究中,感受到了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因为疫情原因,我们不能做到“在场”,直接观察孩子的劳动过程,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拍摄孩子劳动的视频、照片。这次的活动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只重点研究了洗碗的步骤,却没有深入研究不同洗碗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不同餐具的清洗方式。这也是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通过研究各种清洗工具,如钢丝球、丝瓜络、海绵刷等,探索这些工具分别适合用来清洗哪些材质的餐具、如何使用等等。

司萍老师

请输入

劳动对培养和发展孩子健康人生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形成正确的劳动培养观,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劳动心理。通过这次的案例观察我得到了一些启示:

1.坚持顺应幼儿劳动的愿望。孩子总是兴致勃勃地跟随大人或老师身边做这做那,这是幼儿最初的劳动行为表现,具有无意识性和游戏化性。作为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学会保护和尊重孩子这萌芽状态的劳动本能,我们要学会“在乎”孩子的每一个劳动,学会用语言和神态去认可他们,使幼儿的“劳动”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使他们在这种积极的情绪中去摸索和学习“劳动”的方法,形成“劳动”的意识,训练“劳动”的习惯。

孩子的劳动需要成人不断的把劳动的概念加以强化,让幼儿逐渐形成了劳动的意识和行为。例如,不断给那些参与和主动劳动的孩子以赞美和肯定,提高他们的劳动成功感。

2.充分让孩子感受参与劳动的`乐趣。幼儿是抱着游戏的态度去参与劳动,想要维持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建立幼儿最初的劳动责任心,老师就应该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可以让枯燥的劳动变的富有趣味性,使劳动不是孩子的负担,而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活动。

吉吉老师

请输入

1.蹲下身子,降低劳动的难度。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如果劳动的要求过高,劳动强度太大,他们会很容易对劳动失去兴趣。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实际劳动能力,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分析适合他们的劳动方法,从而实际做到降低劳动难度。比如:在分类碗筷的时候,大人习惯在灶台上劳动,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灶台太高了,换成桌子上分类会比较方便。教师需要了解孩子实际的需要,帮助孩子找到真正方便实施的劳动方法,这样孩子才会产生胜任感,并通过自己的行动体验到挑战自我的快乐。

2.合作竞赛,让劳动富有游戏性

在家长心目中,参与劳动是一种锻炼。而在孩子眼里,劳动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游戏,他们享受这种和大人一起把家里整理干净、充分显示自己能力的感觉。如果这种“游戏”更具趣味性,那么它就会更具吸引力。所以,家人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每一项劳动,尝试给劳动内容取一个有趣的名字,例如,将送碗宝宝回家……这样子孩子的劳动乐趣会增加很多。同时,家人的参与会给予孩子更多劳动方法的同时,让孩子了解合作、比赛的快乐。例如,妈妈和心心一起分享不一样的摆筷子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有可能孩子不是很适宜,但是会增加他们的认知,提高老当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三位一体。由此可知,连接生活与教育的纽带是“做”、活动,表现为“劳力”与“劳心”的结合。本次活动以促进幼儿会自理、乐助人、勤动手为取向的劳动目标,构建以生活化、趣味性为特点的劳动内容,指向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方式的活动实施,凸显以家园互动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让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科学、温暖、连续、有力!

线上指导花絮

编辑:王雨吉

图片:中二班、中四班家长

审核:姚沛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