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湖夜读匠心的传承
父亲用一生的从容坦荡践行了一个医者利他无己的天命。
周末整理书房,角落里尘封的纸箱映入眼帘。轻轻地拂去箱子表面的尘灰,小心地掀开盖子,一本本泛黄的线装本静静地在码放着,仿佛一位智者在与时光对话,细数流年的变迁。这是父亲的手记,是一个“手艺人”最骄傲的珍藏。耳畔忽而回荡起父亲慈爱的声音:“好时候到了,好东西要拿出去晒晒了。”
父亲口中的“好时候”是每年的春末夏初。每到这时,父亲会把他珍存的各种宝贝拿到院子里晒晒。一本本手写的病例,存在柜子里的珍贵草药,清洗得褪色的药碾、杵臼、银针、砭石、痧板、火罐等等。院子热闹了,仿佛开了一个生药铺。儿时的我喜欢弯下腰,把鼻子凑到各种药材的近边,使劲儿地嗅啊嗅,总也闻不够。父亲会笑着啧啧叹道:“丫头有手艺人的潜质,医院。”我摆摆手,学着妈妈的语气说:“土郎中!”父亲也不气,慢条斯理地说:“治病救人,祖传的手艺!”
父亲一生坚守匠心,深为自己“手艺人”的身份而骄傲。他十七岁跟随我的祖父学中医,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挑灯背药方、记药性。二十岁出徒,三十六岁考取乡村医师证书。四十五岁后,名声在外,在家执业,慕名来的患者络绎不绝。父亲常为自己没受过高等教育而遗憾,但有闲暇,便会捧起药书仔细研读,终身未曾释卷。对每一个患者,他都仔细钻研病情,尽全力帮助患者赶走病魔。他希望我能传承他的手艺。我高二文理分科那年,一向不干涉我学习的他与我彻夜深谈,建议我学理科,将来报考中医。年少轻狂的我微笑着说:“我无志于此,我要当作家。”父亲的嘴唇动了动,叹了口气,小声嗫嚅:“患者们都说,将来我百年之后......”他终于没有说下去。
后来,我走了自己认为正确的路,离家千里求学异乡,父亲终于放弃了当初的念想。五十岁那年,他开始业余时间系统整理从医以来总结的各种药方,倾心编纂成一本本线装小册子。那年我放暑假,他把“著作”一本本摊开,说:“将来有患者找你,你照着方子开药。”我惊讶地看着他,好气又好笑:“爸,医生才有处方权。我这辈子,怕是跟治病救人没缘分咯。”父亲笑着说:“也说不准,老祖宗的好东西可不能弃了。”
父亲六十八岁那年悄然离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给他的儿女,也让他曾经倾力帮助过的患者们失去了一位亲人般的好医生。果然有患者和家属慕名找到我,任凭我怎么解释,依旧有患者抱有一丝希望,请求我给他们开方子。看着他们殷殷期盼的眼神,我的心融化了。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父亲那颗火热赤诚的匠心。原来,他一生的职业坚守,完全凭借的是一颗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泪眼朦胧中,我也理解了很多年少时不能理解的小事儿,比如父母之间为了柴米油盐的琐碎而争吵。父亲从来没有用他的手艺谋一世的富贵,他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用一生的从容坦荡践行了一个医者利他无己的天命。
我终于承认,我骨子里早已接续了家族血液中珍贵的匠心。虽然,不在父亲心心念念的医学领域。我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教,熬夜挑灯备课批改作业、孜孜不倦地敲打键盘写教案,这何尝不是对父亲伏案“著述”的继承?后进生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我牺牲休息时间,为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希望把他们带出青春泥潭,这何尝不是对父亲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病患的继承?每当陷入职业困境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父亲在夏日的傍晚扇着扇子钻研病例的往事,滴滴汗珠从他的额头渗出,滑到脖颈,他喃喃自语:“手艺人,不能辜负人家的相信。”这些谆谆教诲,仿佛穿越时空,萦绕在我的耳畔,一次次在我懈怠和疲惫的时候给予我无穷的力量和鞭策。
我终于承认,我的体内流淌着匠人的血液,我早已拥有一颗炽热的匠心。这颗匠心足以引领我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用我的努力,给他人的生命带来一点微光一丝希望。同时,也在时间无涯的荒野中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性子,扎根岗位,精深技艺,生命不息,育人不止。
配图仅作欣赏
作者
作者:孙秦,德安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自由撰稿人。德安县作家协会会员,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艺作品和专业文章30余万字。
八里湖畔陪你读书
八里湖新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孙秦
主播:赵昕
编辑:胡志华
编审:李誉
征集★栏目将每周定期推出,来八里湖读书,枕着好声音入眠。
★如果您有适合栏目朗读的文章,欢迎推荐或投稿给我们。一经采用我们将支付相应稿费。
★如果有适合夜读栏目的好声音,也欢迎自荐或推荐成为我们的主播。
★可以发送音频小样或原创文学作品至电子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