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筷子规矩与道理用三只眼看世界
在中国,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的,老话说这叫“天圆地方”。筷子在夹菜时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两根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为阳,从动地为阴;在上的为阳,在下地为阴,两仪之象,是对立统一,阴阳互根。而用筷子时筷子很自然地把我们的五指分成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这样天、地、人三才之象成矣,天、地、人三才之道存于中矣。使用筷子不可三长两短、品箸留声、击盏敲盅、泪箸遗珠、当众上香、执箸巡城等。在几千年的文化精华中,简单的一双筷子一直寓意吉祥,成双成对的筷子寓意快生贵子、快快乐乐、和睦相处等好兆头;而筷子外形的直而不弯,则被古人视为刚正不阿的象征,不少文人墨客作诗歌赞送筷子。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们小时候第一次用筷子时,是长辈手把手教会的。手持筷子,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而且得一根动,一根不动,这样才夹得稳。小小的手握着长长的两支筷子,几番尝试,终究难以夹起米饭,每每心中沮丧时,长辈便会严肃地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都会用筷子”。当我们有了认知,父辈们便会把我们拉到一旁,并用“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团结的力量。而“筷子”就像是两个同心协力的兄弟,它们相互支撑,同心协力。不仅如此,“筷子”还像是一对和睦的夫妻,它们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父辈人常说,做人,就要像“筷子”一样。图片来源《风味人间》视频截图再后来,每当筷子摆上桌面准备吃饭时,大家族里长辈若没动筷子,小孩是绝对不能先动的,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吃饭时,更是不能把筷子插在饭上,因为这是祭奠过世的人,也不能用筷子叮当作响地敲击碗面,因为这是乞丐才做的事,夹菜时也不能只夹一个盘子的菜,更不允许站起来夹长辈眼前的菜。那时吃饭有吃饭的规矩,做人也有做人的道理。每当家族里的长辈拿起筷子,喊一声“开饭了”,小辈们才都跟着拿起筷子。一顿饭后,长辈们落下筷子,我们也就规规矩矩地把筷子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桌面。直至我们长大,这些老规矩便成为了生活里的一部分,也渐渐明白了一种叫做“礼”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伴随了中国人多年。多个人,多一双筷子每当过节团圆时,中国人会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面前,摆好碗筷,开饭时长辈夹起一个鸡翅放入孙子碗中,念叨着“展翅高飞”,小孩感恩,起身夹起一块鱼肉放到长辈碗中,大声回应道“年年有鱼”。其实,这是含蓄的中国人对彼此爱的表达,而一切,都离不开一双“筷子”。多年来,总忘不了小时候回家吃饭的场景,那时候肉还很稀罕,父母在吃饭时,总不忘把盘里的肉挑出来夹到我的碗里,可当问他们为什么不吃时,他们总会说吃饱了,你多吃点,待长大后才缓过神来那一双筷子里藏着的深意。时至今日,父母亲也总不忘把盘里的肉夹到我们的碗中,即便几番推辞也拗不过她们的固执,而此刻内心也总是五味陈杂,难免会大口用筷子猛拨一下,把口里的饭菜塞个饱满,并攒着一脸幸福的滋味,望着她们,用力地说一声:“好吃!”是的,每当我们拿起筷子时,时常会想起对我们的叮嘱:“做人要像一双筷子,拿得起,也放得下。”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最亲切的话莫过于:“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一双“筷子”,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吃饭的“规矩”,什么是做人的“道理”,什么是人与人的“血脉亲情”。中国人总会将道理藏在一件平凡无奇的物件里,并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文字参考CCTV《筷子篇》,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文章: 哪种筷子更适合家用为了家人健康,建议搞懂 下一篇文章: 不走弯路两大厨房收纳要点与操作动线都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