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吃饭礼仪,你都知道吗
#朱子家训#亲爱的朋友这些吃饭礼仪你都知道几条?比如我们吃过的饭菜可以再放回去吗?你肯定会回答“不会”是不是?大多朋友饿了吃饭的时候都会狼吞虎咽,看到自己喜欢吃的就多吃些;又累又饿的你就会靠着桌椅支撑着身体,嘴巴里发出呼呼唧唧的声音,还不忘含糊地说一声好吃、好饿;可能是因为吃得太快嘴巴周围都流着菜汁,饭菜搞得满桌都是,以上的这些行为都能彰显出自身修养的欠缺,因此请大家吃饭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夹过的·饭菜不可再放回去。《礼记·曲礼上》说“毋放饭”“毋反鱼肉”。就是说用餐时,不能把下的饭菜、咬过的鱼肉等再放回公盘、公碗里。让别人吃自己咬过或剩下的饭菜,既不卫生,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这是不符合礼仪的表现。此外,夹菜时,要在面对自己的公盘边侧夹菜,再放入自己的盘内慢慢地吃,夹菜或盛饭时要少一点,尽量不要剩。如果剩余,也留在自己的餐碟或碗中。还有,吃过的骨头、鱼刺、菜渣等不能直接吐在餐桌上,要放在自己的餐盘内侧;如果想咳嗽、打喷嚏或吐痰,定要转身掩口,并用餐巾纸擦干净后说“对不起”或“抱歉”。
不要满嘴流汤。《礼记·曲礼上》说“母流歠(chuò)”,就是说进餐喝汤时,要小口慢喝,不要大口吞咽,使汤水从口角流下来,弄得满嘴、满身都是。吃汤时先用大汤勺从汤盆中盛到汤碗里,再用小汤勺盛起慢慢地喝。不要捧着碗直接喝,这样容易弄得满嘴及满身都是。这种吃相,既会破坏美好的就餐环境,还会让人感觉没有修养,简直是在抢吃抢喝,是不文雅的。
吃饭时不要发出怪声。《礼记·曲礼上》要求人在喝汤喝粥时,不要让口中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在吃菜吃饭时,不要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在啃骨头时,不要发出“呱唧呱唧”等响声,这些吃相都是不文雅的。此外,在等待上菜的过程中,有的小朋友爱用筷子敲打碗盘,发出“叮声“当当”的声音,这也是违背礼仪的。
“食不语,寝不言。”据《论语·乡党》上说:“食不语,寝不言。”就是说吃饭的时候着不要言语,睡觉的时候不要说话。现代人把一起吃饭作为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所以吃饭时不说话,可能不太现实。但一定要注意基本礼仪及细节:口中含着饭菜时不要说话。如需说话也要等自已及对方口中食物嚼咽后再说,以防把饭菜粒喷到饭桌上,甚至溅到说别人的脸上,这种行为既不卫生,也不雅观,更是严重违背礼仪的,另外,如在餐厅吃饭喝酒时,不要高声喧哗,避免影响别人;呼唤服务员、催饭菜时,要温声细语,避免语言粗暴、大声喊叫,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毋扬饭……《礼记·曲礼上》说:进餐时“毋扬”。就是说用餐时,为了着急喝粥或汤,就用汤勺去扬起汤饭的热气,使其快速凉下来。这样做容易将汤饭溅到别人身上,也会让共同进餐的人感到尴尬,有着急吃饭之嫌。如果是做客时,会让主人感觉准备不周。还有人为了让汤饭凉下来,或用筷子快速搅动,或用嘴去吹,这种行为都是不文雅的,是不符合礼仪的。让我猜猜,你有这样的行为吗?
吃饭时应争抢还是谦让呢?《朱子童蒙须知》上说:“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特别是与兄弟姐妹相处时,不要为饮食多少或美恶,发生争抢的行为,这是很失礼的事情。《朱子家训》上说,为人兄或为人姐,对待弟弟或妹妹要宽厚谦让;为人弟或为人妹,对待哥哥或姐姐要恭敬礼让。兄弟姐妹之间的悌爱礼让之心,就是从饮食这种小事上开始培养的。如果这种小事情都不能做到,甚至发生争执抢夺、大打出手等行为,以后在良产、华屋等财产分配或名位、荣誉等来临时,能和睦相处吗?如果对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能辞让,以后能对同学、朋友、同事及社会民众礼让吗?这就是古人所说“贪心不可纵,首严在饮食”的深刻道理。所以《论语》上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小故事~孔融让梨
《弟子规》上说:“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说的是汉代孔融小时候的故事。一天,孔融的爸爸买了一筐梨,放在餐桌上让孩子们吃。
你猜,小让融是怎么做的呢?他不挑好的,也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孔融的爸爸看见了,就好奇地问:“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龄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让给哥哥们吃”。爸爸不解地说:“可是,你还有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接着说:“弟弟虽然比我小,但我作为哥哥,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爸爸听了孔融的话,哈哈大笑说好孩子,好孩子,没想到你个四岁的孩子,竟然这么懂事,还知道礼让哥哥弟弟呢。
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礼记·曲礼上》说“毋嘬(chuài)炙”,就是说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来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文雅。无论吃肉还是吃菜,都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上一口还没有嚼完咽下,下一口又放入口中,一口接着一口,满嘴吞嚼的样子,甚至腮帮子都鼓起来。要缓缓地举筷子,慢慢地夹菜,闭嘴,细嚼慢咽,不发出太大的声音,动作要舒缓文雅,这是用餐的基本礼仪。
不翻动菜盘做一个有素养的青少年。《童子礼》要求夹菜时,要缓慢沉着,不要急追匆忙,更不能用自己的筷子在公盘里翻搅,把盘子里的菜看拨乱。这种行为既不卫生,也不尊重别人。有的人在翻搅菜肴时,还张大嘴巴,伸长脖子,甚至盘伸出舌头去接要夹的菜,这种吃相你说好看么?还有,在就餐时翻不合饮食卫生的话题不要说,腥臭脏乱的话题不要说,这样会破坏就餐环境,影响别人的食欲,是违背用餐礼仪的。
与餐桌保持适当距离。《礼记》中说:“食坐尽前。”古人席地而坐,吃饭时要跪在席子前端,以免弄脏了席子。后世餐饮用具改变了,坐姿也发生了变化。所以《童子礼》要求人在就餐时,要挺身端坐,与餐桌保持一拳左右的距离,不要离餐太远或太近,以防弄脏了餐桌或衣服,必此外,还要提醒小朋友们,不要趴在桌子上吃饭哦!这种姿势既不离文雅,还会给人留下抢着吃饭的感觉,是失礼的行为。
碗筷拿稳,步履缓慢,在就餐吃饭时,你是否因不小心把碗筷碰到地上,将碗打碎、饭菜扣了一地呢?这是多么尴尬的事啊!所以《童子礼》上说,安放碗筷时,要格外小心谨慎,千万别使其坠地。特别是有客人时,碗筷掉地会破坏欢快祥和的气氛,如果热菜热饭再酒到客人身上,将干净整洁的衣服弄脏,甚至烫伤客人,是多么不敬和无礼的事情啊。
碗中不应留有剩饭。《悯农》中写道:“锄日当午,汗滴未下土。谁知盘中餐,粒中粒皆辛苦,”亲爱的,你知道吗,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辛勤劳动换来的。所以,即使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也不留能浪费。《常礼举要》上也说“碗中不留饭粒”,盛的饭要吃完。如果饭量小,可以请主人盛少一点,千万不要浪费了。正所谓:“一粥一饭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论贫富,节俭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对主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更是一种礼仪。
小故事~节俭的季子文
季文子,春秋时鲁国贵族,著名政治家。他虽然出身显赫,贵为国相,但他和家人始终生活节俭、朴素,就连他经常出国访问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季文子有个部下叫仲孙,见他如此节俭,就劝季文子说:“听说您在的家里粗茶淡饭,穿粗布之衣,不准家人穿绫罗绸缎,也不让用粮食喂马。这样做是否太寒酸了?与您国相的身份不符,也有损我们国家的体面吧?”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仲孙郑重地说:“谁人不想吃美味佳肴、穿绫罗绸缎、乘名车宝马啊?但是,你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衣着破烂不堪,房不避风,瓦不挡雨,正在受冻挨饿呢。作为国相,如果只愿自己享受荣华富贵,而看着百姓受苦,这是耻举啊!与礼也不合。况且,据我所知,一个国家的体面与尊荣,是通过臣民的品行和节操表现出来的,怎么能以美食华服和良车宝马来评定呢?”
仲孙听了这番话后,羞愧得满脸通红,对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吃吃相茶淡饭,穿粗布衣服,家量的马匹也只用杂草、谷糠来喂养。
每次吃完饭,你是不是一声不响地离开餐桌,跑去看电视或玩游戏了呢?对于餐桌上的一片狼藉你看到了吗?其实,作为儿女,我们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饭后清理饭桌、收拾碗筷,甚至主动承担刷锅洗碗等家务,这不仅是作为子女应尽的孝心,也是作为家一员应的家庭责任,还是从小锻炼我们做事能力的机会!
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试想,一个连基本家务都不会做或做不好的人,又能有什么大成就呢?一个连自己家的家务都不能承担的人,又能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呢?如果是到别人家做客时,自己用过的碗筷、餐具等,更要主动帮助清理,这是对主人热情款待及辛苦劳作的肯定与答谢,也是最基本的做客礼仪。当然如果你是主人时,当客人帮助收拾碗筷时,一定请客人不要劳动,引导客人在客厅小坐或喝茶,这也是待客之礼。
以上便是用餐的基本礼仪,希望对你和你的朋友都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有素养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995.html